杜宝荣:四十年嫂娘情 演绎人间大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5 17:59:00
扬子晚报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李政 记者 孙锐)“他喊我一声嫂子,我就得管他一辈子。”这句平实的话,是一个农村妇女用40年光阴写下的承诺。40年间,她始终如一日悉心照料智障小叔子,在一万四千多个日夜琐碎里沉淀超越血缘的叔嫂亲情。她就是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王埠村村民杜宝荣。
二十岁的抉择,她嫁入寒门许下无声诺言
1985年,20岁的杜宝荣做了个让邻里惊讶的决定——嫁给大她10岁的王业林。那时王家穷得叮当响,母亲常年卧病,还有个因用药失误智障的弟弟王业明,这让30多岁的王业林迟迟找不到媳妇,在那个年代眼看就要打了光棍。
“他憨厚,肯下力气。”杜宝荣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却藏着一股实在劲。嫁进门那天,她看着比自己大三岁、却只会傻笑的小叔子,没皱一下眉。从此,给小叔子喂饭、擦脸、换洗衣裤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课。邻居记得,新婚不久的杜宝荣总在井台边搓洗着大堆衣物,其中总有几件带着饭渍的蓝布褂子。
婆婆临终前攥着她的手掉泪:“宝荣,妈对不住你,就怕这傻儿子没人管。”杜宝荣把老人的手焐在怀里:“妈,您放心,业明就是俺亲弟弟。”这句承诺,她用四十年光阴来践行。当同龄人忙着添置新衣时,她给小叔子缝补的棉袄总是最厚实;当别家媳妇凑在一起唠家常时,她正蹲在灶台前,把玉米饼掰成小块喂给小叔子。在她眼里,这个“傻弟弟”不是负担,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风雨压不垮柔弱双肩,她在废墟上种出希望
2005年是杜宝荣人生的转折点。婆婆去世后,丈夫王业林在工地摔成粉碎性骨折,检查时又查出恶性肿瘤。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医药费像座山压下来。杜宝荣白天在田里刨食,晚上守在病床前熬药,鬓角的白发就是那时候冒出来的。邻居说,那段时间总见她天不亮就去干农活,月亮升起来才背着一捆柴火回家,锅里永远是玉米糊糊,却给丈夫和小叔子留着煮鸡蛋。
2011年,杜宝荣的丈夫不幸离世,有人劝她把小叔子送养老院,她红了眼眶:“他哥走了,我再不管,他就真没有家了。”
那段时间里,为了供大儿子上大学,她借钱盖起猪圈,学着养猪。凌晨四点起床喂猪、做饭、给业明穿衣服,五点半骑三轮车去葡萄地打工,中午赶回家给业明热饭,晚上还要给猪拌食、缝补衣裳。有次猪崽生病,她守了通宵,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工,路上差点栽倒在沟里。大儿子心疼得要辍学,她抄起扁担就往门外赶:“你要是不上学,我这猪就白养了!”
最愧疚的是对母亲。80多岁的老母亲病重时,她只能拜托姐姐照料,偶尔去探望也要带着小叔子。每提及母亲,杜宝荣都觉得很愧疚,眼含泪水。在她的衣柜里,至今还放着母亲临终前给她做的棉鞋,一次没舍得穿。
三轮车划出温情轨迹: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从2022年起,我去哪都带着他。”杜宝荣指着院角的电动三轮车,车斗里铺着厚厚的棉垫。去年冬天,她没带小叔子去上工,结果他顶着寒风走了三里路找到葡萄园,摔得满脸是伤。从那以后,她特意买了车,每天载着小叔子往返。葡萄地里,她弯腰剪枝,小叔子就坐在地埂上玩泥巴,时不时喊一声“嫂子”,她便直起腰应一句“哎,在呢。”
如今小叔子64岁了,越发像个孩子,有时会把裤衩穿在棉裤外,有时尿了裤子也不知道。杜宝荣从不嫌脏,总是笑着给他换上干净衣服:“跟照顾小娃似的,习惯了。”邻居王大妈说:“换作别人,早烦了,可宝荣从没一句抱怨,业明身上总是清清爽爽的。”
现在,大儿子在苏州安了家,小儿子刚从上海读完研究生,每次回家都抢着给叔叔洗澡、剪指甲。“俺妈常说,叔叔是我们家的一部分。”小儿子的话里满是理解。XXX年,杜宝荣被评为东海县道德模范。
长嫂如母,她用柔弱的肩膀,为智障小叔子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四十年光阴在杜宝荣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成为“不离不弃”的最美注脚。“再怎么困难,俺也要把他照顾好。这么多年确实很累,但俺会一直坚持下去。”杜宝荣说。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