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致 南京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7-16 15:32:00

阿南: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一条大河波浪宽。你我的故事,要从江河开始。

宁扬长江大桥(徐琦 摄)

润扬长江大桥(张艺钟 摄)

长江从夔门冲出,裹挟巴山夜雨、楚天云气,在燕子矶下放缓了脚步。

运河逶迤着龙舟,这条夫差用雄心开挖、杨广以野心贯通的千年动脉,给扬州留下了最初的温柔。

江河中沉着岁月的铜镜,照见过往历历:你从金陵、建邺、建康、应天走来,我在广陵、江都、维扬之间行进。

扬州古运河(乔家明 摄)

“风吹柳花满店香”“金陵子弟来相送”。公元726年,离宁赴扬之际,李白写下了《金陵酒肆留别》。那是你我之间最美相见。

瘦西湖

你我以文心相照。

六朝金粉散尽,千年文火熬出“世界文学之都”。

文学于你,是刻入骨髓的基因,是千年不倾的脊柱!

鸡笼山下那湮没的“文学馆”,是照亮华夏文脉的第一盏灯——文学终于打破经学桎梏走向独立。《文心雕龙》在此磨砺,字字如铁,为文章立骨;《千字文》在此流传,声声珠玑,为蒙童启智;《昭明文选》在此编订,篇篇锦绣,为后世树碑。

江宁织造府

南京大学

如果说南京的文气夹着紫金山的松风,那么扬州的文气则带着运河水波赋予的灵逸。

一城肩“三都”,把文化演绎成生活的至美。“世界运河之都”的舟楫,沟通南北,连接古今;“世界美食之都”的炉火,用淮扬至味,慰藉四方;“东亚文化之都”的丝竹,奏响文明互鉴的清音。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张卓君 摄)

你有“十里秦淮”的千年文澜,桨声灯影深处,是“桃花扇”的兴亡之叹,也是乌衣巷口欲坠的夕阳。

我有小秦淮蜿蜒,北引运河活水,南注古渡烟波,十一桥锁住半城风雅,大东门桥畔,留下沈复与芸娘“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浮生清欢。

江宁织造府旧址间,曹雪芹写下的“红楼”;浦口火车站月台上,朱自清记下的“背影”,见证了宁扬生生不息的情缘。

你我携手,以文载道:用人文光芒刺破迷雾,为远航者指引方向;守人间烟火温暖一方,为倦旅者提供港湾。

扬州小秦淮河(徐帅 摄)

你我以铁血相砥。

铁血并非虚妄的传说,它蛰伏在砖缝石罅间,驻留在城市的筋骨里。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堵刻满名字的哭墙,冰冷的触感直抵心底。石头城的基底,生长出繁茂劲草,将痛楚淬炼成守护和平的信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东圈门的老城墙根,青砖缝隙里,或许还能找到锈蚀的箭渣,那是来自南宋的金戈。哪怕箭尽粮绝、拆屋为薪,为扬州守城的李庭芝、姜才也未退半步。

同样孤守危城,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八个字,字字铿锵如铁锤砸地,砸碎了所有的退路。而今,梅花岭上的老梅,虬枝挺拔,年年凌寒傲放。

1949年渡江战役,扬州42万民(船)工顶着炮火奋勇直前,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定格在经典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中。

隽永的城市一定是有文化的,隽永的文化一定是有性格的。

既文质彬彬又铁骨铮铮,这是你我相通的文化性格。

《我送亲人过大江》

你我以发展相鉴。

你擎起“2+6+6”的产城宏图,如钟山巍巍,锚定两万亿雄心;我执守“613”的江河棋局,似运河绵长,静蓄双万亿之势。

南京江北新区

当南京的“创新高原”对接扬州的“智造沃土”,协同效应喷薄而出。产业链垂直整合、创新链双向奔赴、要素流跨江畅通……长江携手运河,枕着宁镇扬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共同锻造“新质生产力”密钥,共同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

你我以足球相约。

苏超第七轮战鼓擂响,我们将以绿茵为纸,足球为笔,再写一段淋漓酣畅。

回首前六轮鏖战,你我健儿,只要上场,就要漂亮。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爬起。这样的风骨,比脚下生风更为激荡人心。

南京队

你说“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我说“不下战书,只寄家书”。其实,比赛也好友谊也罢,战书也好家书也罢,更想回到的是足球的起点,是城市的原点,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何为“苏超”、何为“苏大强”。

亦如,有人称你“南哥”,有人谓我“扬叔”。其实,有谁停留于过去?如同飞旋的足球,都经由本来,找寻最好未来。

扬州队

“明日西风天色好,吹箫骑鹤上扬州。”

阿南,待几日,君踏新泥自金陵而来,我折新荷在广陵等候。所有的相遇,其实都是久别重逢。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你我彼此的落笔,也是家书永恒的落款。

扬州发布出品

部分图片来源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