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盐城阜宁:界桩见证岁月 红色地名承载的英雄史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1 15:55:00

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吴滩街道许合村七组,阜宁县民政局“界桩+地名”行政区划文化挖掘小组,正穿行在乡间地头采风。滨阜线8B界桩静静矗立,成为了守护边界的“无声卫士”,阳光洒落时,它投下的长长影子,丈量着这片土地的归属。界桩旁的射阳河水日夜流淌,倒映着两岸的芦苇,也倒映着八十多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

1941年的深秋,18岁的安徽姑娘方世英踏上阜宁土地。这位皖北来的中共党员,肩负组织重托来到大敖乡(今许合村)担任副指导员。当时的许庄渡口被汉奸王伯青把持,成为日伪军盘剥百姓的关卡。年轻的方世英没有退缩,她带领群众在花坎渡另辟航线,解百姓渡河之困。寒冬腊月里,她开办讲习班,将革命火种播撒在射阳河畔。当日伪军驾汽艇沿河抢掠时,她率民兵利用芦苇荡伏击,打死一个小队日军、炸沉汽艇,彻底震慑了敌人。但她的英勇也引来日伪军的疯狂报复。1943年春天,因叛徒出卖,连日操劳、身患感冒的方世英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酷刑,面对伪区长王伯青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痛斥叛徒与汉奸。3月9日下午,阜城乌云密布,日伪军将方世英四肢钉在城墙,她却高呼“中国人民杀不光”。当日伪军用东洋狗扑向她撕咬时,方世英毫不畏惧,年仅21岁的她最终壮烈牺牲,她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革命赞歌,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与方世英事迹交相辉映的,是本地青年刘行法的壮烈人生。1920年4月,刘行法出生于江苏阜宁县大敖乡(现许合村)一个贫苦家庭。1940年初,面对日寇沿射阳河频繁烧杀抢掠的暴行,20岁的刘行法愤然联合几名青年,自制弹弓、土炮,埋伏在芦苇荡中伏击日军。当敌人乘汽艇扫荡时,他们突然发动袭击,打得日伪军仓皇逃窜。在刘行法的带领下,大敖乡抗日队伍迅速壮大,年末扩成为中队,他被任命为中队长。1941年冬,新四军女战士方世英担任指导员时,大敖乡中队队伍战斗力倍增,接连取得胜利。然而,1943年2月,因叛徒出卖,刘行法不幸被捕。面对酷刑,他宁死不屈。日寇恼羞成怒,将他押至阜城青龙桥旁活埋。泥土掩至胸口时,他仍高喊:“中国人民总有一天剥了你们的皮!”最终,鬼子挥刀砍下他的头颅,这位23岁的英雄壮烈牺牲。如今他的遗骨安葬在阜宁县烈士陵园,而故乡的土地上,他的精神早已生根发芽。

许合村的土地上,方世英烈士的英名早已深深融入肌理。当地相继建起世英路、世英桥、世英小学、世英花苑等,让 “世英” 成为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走在村中,烈士之名遍布角落,见证着发展变迁。纪念室里,泛黄照片定格她的笑容,诉说着波澜岁月;曾为世英小学的校园中,孩子们的读书声与当年讲习班的抗战歌声隔空共鸣。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地名,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激励着许合村人民在新时代奋勇前行,让方世英烈士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随着乡村著名行动挖掘乡村文化符号,以英烈方世英之名命名的世英路、世英桥等系列地名,已成为红色文化地标。这些特殊地名不仅是对英烈的永恒纪念,更是乡村著名行动中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界桩与它们一同扎根这片土地,既标定着家园的方位,也共同见证着岁月变迁,让红色基因借由地名文化代代相传,激励新时代人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砥砺前行。

通讯员 程祥 戴永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珉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