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致宿迁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来源: 宿迁警方

2025-07-22 20:48:00

尊敬的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暑假期间,孩子们在享受自由时光的同时,也成为诈骗分子重点瞄准的目标。近期多地警方通报显示,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涉案金额从数千到数十万元不等。这些骗局往往披着"游戏福利""免费领取"的外衣,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实施犯罪。特整理暑期高发诈骗案例,结合公安部《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权威解读,帮助群众提升防范意识。

暑期高发诈骗案例

深度解析

一、游戏诈骗陷阱

案例一:7月2日晚,四年级的王同学在家刷手机时,一陌生人通过快手与王同学取得联系,称低价售卖游戏皮肤。王同学看后心动不已,按照对方指令转账150元。转账后,一名自称是“网络警察”的陌生人与王同学联系,称未成年人购买游戏皮肤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如果想消除影响,尽快向其提供的账户转账。王同学信以为真,用家人手机向陌生账户转账3万元。

案例二:7月1日晚,六年级的李同学在某平台上售卖游戏账号,对方诱导其通过虚假交易平台操作。登录操作后,平台“客服”以账户冻结、身份未验证等理由要求李同学进行转账,并称解封后将全部返还。李同学按对方要求转账,被骗7300元。

二、冒充公检法诈骗

案例:7月5日,初中生胡同学在家刷手机时,在某APP上看到一个免费看小说的视频,并按照视频内容加入一陌生QQ群。半小时后一名自称某市警察的电话与胡同学联系,告知胡同学添加的QQ群涉嫌违法犯罪,现需要对胡同学家人的账户资金进行验证,胡同学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将母亲银行卡内8700元转账给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

三、社交平台诈骗

案例:7月10日下午,三年级的刘同学在玩游戏时收到一陌生账户私信,添加其微信即可免费领取游戏礼包,刘同学添加后,对方发来二维码,称免费领取需要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资料,刘同学填写后对方以未成年不能直接领取为由,要求使用监护人的手机辅助解除风险,后刘同学按照对方指引下载“某某会议”APP进行屏幕共享,并将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告知对方。家长查看手机时才发现被骗,共损失5783元。

反诈指南

一、公安部"防诈关键词"

1、不轻信:网络世界的身份、证件、视频均可伪造,遇到自称"警察""律师"的陌生人需高度警惕。

2、不转账:任何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支付"担保金""解冻费"的行为都是诈骗。

3、不共享:坚决拒绝开启屏幕共享,防止个人信息和验证码被窃取。

4、不点击:切勿点击陌生链接、下载未知APP,警惕虚假交易平台。

二、家长防护措施

1、设备管理:设置支付限额,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定期检查消费记录。

2、密码保护:不向孩子透露银行卡、微信支付密码,建议开启人脸识别等双重验证。

3、安全教育:陪同孩子学习《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模拟诈骗场景进行演练。

4、技术防控: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在抖音等平台启用"青少年模式"。

三、法律与技术双重防线

当前诈骗犯罪呈现技术智能化、链条产业化特征,骗子通过跨平台引流等手段实施犯罪。公安机关正联合互联网企业构建"技术反诈"体系。家长可通过"反诈名片"识别警方来电,利用"一证通查"查询孩子名下互联网账号。(你名下关联了多少账号?速查!←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四、紧急处置流程

若不幸遭遇诈骗,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保留证据: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APP截图等关键信息。

2、快速止损: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紧急止付。

3、及时报案:携带证据到辖区派出所报案,配合警方开展调查。

孩子们的童真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让我们携手筑牢暑期网络安全防线,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宿迁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

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