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从法治界桩到红色地标:19名少年的“家国启蒙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3 11:18:00

8 月 12 日,盐城市阜宁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吴滩街道联合心途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 “阜小宁・童守护”暑期研学活动,在吴滩街道未成年保护站热闹开启。19 名少年儿童通过普法课堂、界桩认知、团辅创作、村史探寻、红色宣讲等丰富环节,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法治意识、传承乡土记忆。这场活动,以接地气的形式让教育扎根大地,为县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法之盾:让 “隐形界桩” 住进童心

“看到有人破坏界桩该怎么办?”在吴滩街道未成年保护站一楼,司法局周恬羽所长的提问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讲座上,一个个结合校园霸凌、偷盗等真实案例的小视频,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成长警示。“就像界桩需要法律保护,你们的成长也需要法治护航。”周所长以“界桩守护”为喻,讲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知识,孩子们化身“小法官”参与情景模拟,在思辨中明白“守护国家”与“保护自己” 的内在关联。

随后的界桩知识互动环节,社工老师用图文并茂的讲解替代 “课本里的概念”,将阜射线界桩的意义与本地疆域故事相结合。“界桩会‘生病’吗?”“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提问声里,抽象的国土意识与法治观念悄然融合。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法律就像隐形的界桩,既能保护我们,也能约束行为。”

土之根:从村史年轮里读懂家园

“这张丰收照片里的打谷场,现在变成了你们上学的水泥路呢!”走进吴滩居委会村史馆,老书记指着泛黄的照片,向孩子们讲述家乡的变迁。农耕文化展区的老旧犁耙、水车,与荣誉墙上的奖状奖牌形成奇妙对话,前者诉说着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后者见证着社区从简陋村舍到整洁家园的蜕变。

在 3 米长的团辅涂鸦画布前,乡土记忆化作跃动的色彩:孩子们分组勾勒界桩轮廓、填充“世英桥”“蔡河居”等红色地名,用金色颜料写下“守护”二字,周围点缀着象征和平的白鸽。内向的女孩小桐在界桩旁画下一群牵手的孩子,“我们要和界桩做朋友,一起守护家乡”的童言,道出了乡土情怀最本真的模样。从认知家门口的界桩到描绘心中的家园,孩子们在协作中凝聚起对故土的热爱。

魂之炬:让红色地标照亮成长路

“世英桥的石板缝里,藏着18岁姑娘的呐喊。” 在吴滩养老服务中心大礼堂,县民政局宣讲员崔奕以当地红色地名为钥匙,打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闸门。1943年冬天,方世英和刘行法为掩护乡亲转移,将敌人引向相反方向,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守护家园的战场上;芦苇荡中,21 岁的方世英带领群众与日寇抗争,“世英路”“世英桥”等地名成为她生命的延续。

孩子们席地而坐,在英雄事迹的讲述中红了眼眶。“原来地名里,藏着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一位孩子的感慨,道出了红色教育的真谛 —— 当英雄地名从地图符号变为有温度的精神坐标,当革命故事与家乡记忆交织,红色基因便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

活动落幕时,孩子们捧着共同创作的“红色疆域地图”,分享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国土”“要把英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的感悟。这场研学如同播撒的种子,让法律的敬畏、乡土的眷恋与英雄的精神在童心扎根。未来,盐城市阜宁县将持续擦亮“阜小宁・童守护”品牌,让更多少年在实践中读懂家国大义,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滚烫。

通讯员:戴永红  程祥  丁帅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