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启东抗战记忆㉔|信用乡民兵拆篱抗敌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08-16 16:07:00

1943年9月,田埂上的玉米秸秆早已被晒得发黄,家家户户的玉米棒子也都晒干藏进了粮仓。为防备敌人下乡抢粮、疯狂反扑,信用乡(位于现北新镇境内)的干部和民兵们遵照区委指示,决定主动出击——包围敌据点,拆除那道阻碍军民行动的竹篱笆。经过整整一个星期的侦察与部署,我方对据点周围的地形地貌已了然于胸,各队民兵的任务也分派得清清楚楚。

▲日寇在竹篱笆前设立的岗哨

9月9日夜,月明星稀,各路民兵悄然聚集到郭立荣学校,身影在月光下凝成一个个沉默的剪影。简短的动员会后,行动正式开始:第一队民兵在沈张福的带领下,率先向万家镇方向进发,负责警戒,严防敌特分子出来捣乱;第二队由陈家寿带队,直奔三和港西的江边,肩负起拆毁沿岸竹篱笆的重任;袁忻率领的第三队则朝着三和港日伪据点挺进,任务是包围据点、警戒此处的敌人,为另外两队保驾护航。

三队民兵如离弦之箭,向着各自的目标急速行动。夜深人静,偶尔响起的犬吠声划破夜空,惊动了三和港据点里的敌人。霎时间,机枪、步枪的射击声骤然响起,子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划破夜幕。但我方民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行动愈发有序,脚步也更加迅疾。

袁忻带领的第三队民兵,有的依托房屋墙壁,有的借着河堤掩护,有的藏身沟沿之下,借着夜色的掩护迅速向三和港敌据点逼近。与此同时,另外两队民兵趁敌人被第三队牵制、无力分身之际,已在西起三条桥、东至万家镇,长达6华里的江边展开了拆除竹篱笆的行动。“叭啦、叭啦”,竹子断裂的脆响、竹竿相互碰撞的闷响,还有成堆竹子被抛入长江时发出的“轰隆”“扑通”声,在寂静的夜里远远传开。敌人很快发觉了江边的动静,机枪开始向着江边的民兵疯狂扫射,子弹在水面上溅起一串串水花。

▲1943年12月19日,《解放日报》刊登《苏中我军破坏封锁线,焚敌竹篱六十余里》的报道

为了支援江边的战友,民兵俞成富手持步枪,率先向三和港大桥中央的敌哨兵扣动扳机。几乎同时,袁忻将一颗手榴弹奋力投掷过去,“轰隆”一声巨响,弹片在5个敌哨兵中间飞溅,吓得他们狼狈后退。

此时,河西偏南的日军炮楼里灯火通明,5个日本鬼子从楼上下来,正沿着交通壕小心翼翼地移动。袁忻悄悄瞄准其中1个鬼子,手指猛地一扣板机,只听“砰” 的一声,那名日军应声倒下!俞成富见袁忻击倒1个鬼子,兴奋地继续向鬼子射击,可剩下的鬼子见状,慌忙溜回了炮楼,再也不敢露头。

据点里的日伪军被这阵仗唬住,误以为是新四军主力部队来袭,一时间鸦雀无声,再也无心顾及几里外正在拆除竹篱笆的民兵。沉寂片刻后,大桥正中忽然出现1个伪军士兵,他探着身子,轻轻向我方喊道:“新四军同志,请不要误会,我们是来送东西的,请不要误会。”

袁忻和俞成富上前查看,只见那士兵拎着1只沉甸甸的篮子,里面装满了子弹和手榴弹。他一见我们,连忙说道:“你们辛苦了。这里有10颗手榴弹、100发子弹,是我们送给你们的。枪支有登记,实在不能报失,所以没法送枪。”

▲画家邵宇当年创作的火烧竹篱笆宣传画

时间悄然滑过午夜,河西从三和港到三条桥港长达三里路的竹篱笆,以及万家镇至三和港之间的竹篱笆,已被全部拆毁。三队民兵按计划分三批有序撤退。撤退前,袁忻再次朝着据点方向喊话:“和平军弟兄们,我们要走啦!你们得鸣枪欢送我们,咱们下次再会!”话音刚落,据点里顿时机枪、步枪声响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