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爱心暑托班 托起留守儿童的多彩假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7 22:43:00
夏日炎炎,路上树影斑驳。午后,江苏睢宁县高作镇姚绳村村口,几位小朋友陆续走出家门,他们都背着二胡,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村便民服务中心走去。马上升入小学的陈真好兴奋的说,“爷爷今天教我一首新曲子!”
对于许多农村娃尤其是留守儿童来说,暑假有着双重隐忧:监管薄弱,安全令人揪心;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学业差距拉大。随着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与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导向的叠加,催生了睢宁县覆盖各镇(街)的公益暑托服务。2025年,睢宁团县委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妇联等多部门,在全县18个镇(街)开设为期28天的爱心暑托班,为近600名困境青少年、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安全、充实、快乐的暑期绿荫。
“有心人”:琴弦上的传承
每周三下午,高作镇姚绳村便民服务中心活动室会准时响起琴声。老人刘培新弯着腰,正耐心调整一个孩子紧握弓子的手指——“放松些,琴不会掉,另一只手托稳琴杆。”他语气温和,面带微笑。孩子紧绷的小手在他的引导下渐渐松弛,断续的杂音终于连成了一段简单的旋律。
刘培新今年75岁,有50多年的党龄。这个暑假,他志愿担任村里的二胡教师。7月1日开班时只有一个小姑娘愿意学,没过两天又来了两位,再过两天预计还有两个孩子加入。有这样的进展,刘培新很开心。
陪伴需要耐心,教学需要专业,志愿需要爱心。刘培新成为姚绳村二胡老师,并非偶然。刘培新是睢宁县诗词协会骨干,更从少年时便与二胡结缘,退休后常背着琴匣穿行于乡间雅集。村党总支书记刘斌早就注意到这位多才的老党员,去年一次闲谈,刘斌提出设想:何不在村里为孩子们开启民乐启蒙之门?
每日开课前,他都会帮孩子们调好琴弦,擦好松香,连弓子角度都要一一校准。他本是个声音不大的老人家,但上课时每一句话都加重语气:“我得使劲念,要不然孩子听不到。没有这声音领着,他怎么拉?”一堂课下来,刘培新常常口干舌燥。
一个班级,几个学生,看似微小,但刘培新在重复的讲解与示范中,寻得了晚年的光亮。“权当是个精神寄托。”他说,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让他“感觉很充实”。同时,他还看得更远:村中尚有30多名孩童,他希望这弦歌之声能如星火蔓延,让孩童无聊的假期被民乐的清音浸润。
“好课程”:乡土资源淬炼的暑托班样本
魏集镇陶河社区居委会二楼暑托班教室里,24双小手小心地翻动着新发的连环画《邳睢铜抗战》。魏集镇关工委副主任雷学明声音洪亮:“孩子们,这画册里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土地!”
这是该镇第三期爱心暑托班,课程设计已迭代升级为系统化的“乡土育人工程”。
“仅靠作业辅导远不够,得让孩子触摸到家乡的文脉。”雷学明摊开课程表:周一“红色基因”、周三“非遗传承”、周五“乡土美育”。他多方联络,将本地独特资源转化为教育载体,让红色课堂立体化,不再局限于讲堂。孩子们阅读《叶场围困战》连环画,再走进实地遗址,听老党员讲述发生在魏集的军民联合抗战史。开展非遗传承教学,由镇区一位剪纸老艺人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亲手做,文化就活了。”雷学明总结道。此外,他的通讯录里新增了“特长老人”分类:会书法的退休教师、擅长民歌的老太太、泥塑教师等。
魏集镇团委负责人贾广畅的手机备忘录里也记录丰富:“司法所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卫生院的急救小卫士课程;消防队的逃生路线图绘制……”他积极整合专业力量,让乡土课程与现代社会技能交融。
村级暑托班:家门口的“充电站”
有的村距离镇区较远,孩子们前往暑托班不便,这些村也因地制宜办起了暑托班。岚山镇鸡宝村的暑托班颇具特色,众多志愿者的参与让这个爱心组织充满活力。
远在南京工作的中医师宋曼玉,专程返乡来到鸡宝村暑托班,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养生课。现场,一双双小手在引导下正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自己的眉骨,尝试着“推坎宫”的动作——这些常与手机屏幕相伴的小手,此刻正笨拙而认真地学习守护眼睛的古法。在南京从事中医工作近十年的她,面对村中众多视力堪忧的留守儿童,决心用传统中医为孩子们点亮一盏护眼明灯。
岚山镇纪委督查室尤胜权深知孩子们的真实处境:“许多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仅靠爷爷奶奶,教育资源先天不足。”为此,他主动协调镇、村资源,组织教师、大学生、中医传承人等志愿者,为留守童年开辟出一片汇聚医疗养生、国防教育、学业导航的“夏日绿洲”。“我们会将活动持续做下去,让孩子健康成长。”尤胜权说道。
一把二胡流淌出民乐的启蒙,一次遗址触摸唤醒红色基因,非遗剪纸连缀起古今匠心。睢宁县爱心暑托班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正悄然弥合着城乡教育的裂隙。村庄与社会共同搭建的向上阶梯,让留守不再意味着“失守”。爱心暑托班,托起的不仅是孩子们无忧的童年,更是乡村未来的一片晴空。
高作镇刘培新老人教孩子们练习二胡
魏集镇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读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通讯员 谭晓立 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