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他住长江边,打捞起“沉在江底”的故事

来源: 微丹徒

2025-08-18 23:01:00

一束微光穿越八十年烽烟

于亲历者清澈的眼眸里静静燃烧

照亮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来路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本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带大家来到——高桥镇

高桥镇南北大河旁的一处小宅

退休教师鞠金海的笔记本电脑屏幕

在书桌上亮着

这位在高桥中学站了四十一年的老教师

退休后反而更忙了——

他得赶在遗忘之前

打捞起“沉在江底”的故事

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立于江北

是万里长江东奔到海前的一道生态屏障

抗战年代,这里表面风平浪静

内里却奔涌着暗流

地下交通站藏在芦苇荡边

情报在渔网里传递

连陈毅司令员都曾数次来到此地

可如今,知道这些的高桥人越来越少

曾经位于四方桥村的地下交通员殷月华家

几十位新四军干部陆续住过

也已经变成了一片芦苇荡

不用说孩童

甚至一些中老年群体

都不知道身边的这些历史遗迹

曾经发生过什么

鞠金海坐不住了

他蹬着电瓶车在高桥的村巷间穿行

搜集着高桥的红色线索

用亲历者只言片语的回忆和

高桥镇志的记载拼凑出一个又一个

动人心弦的红色抗战故事

为了让这些故事能够走进大众的心里

他利用自己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

以小说的方式重现那段历史

于是乎

《烽火顺江洲》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为了获得更加切实的线索

鞠金海用铁脚板多方取材

实地考察

他了解到在高桥东江边的江堤附近

曾经有一个大沙渡口

这里既是南来北往的货船

途径高桥的天然渡口

更是抗战时期不少地下党

传递情报的接头地点

四方桥村的叶兆荣老人拉住他

声音发颤:

“我舅舅潘寿如,才十九岁啊……”

老人口中的潘寿如烈士

是高桥本土百姓中“唯一知其牺牲过程”的

抗日英雄

(曾经的大沙渡口)

当时身为新四军通讯员的他

水性好,身手矫健

为了不打草惊蛇

他时常一个人游过长江送情报

后来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被日伪军识破后遇害

少年到死没吐一个字

2023年出版的《丹徒英烈》

收录了潘寿如事迹

书稿在《高桥大好老》公众号上连载时

评论区炸了锅

年轻人追着问“潘寿如后来呢”

也有刺耳声音:“瞎编的吧?”

鞠金海不恼,把史料截图贴上去

他写得慢

字字都要抵住江水的冲刷

(高桥抗日英烈殷月华的女儿殷益民)

鞠金海的行为获得了高桥广大群众的认可

不少人甚至主动为他提供线索

在吴家圩,九十多岁的吴宽元

用枯枝在地上划拉:

“那年新四军打区公所,

我爹趴在墙头看,子弹嗖嗖飞……”

京江村的百岁老人说话断断续续

却清晰记得陈毅住过的老屋:

“他披件旧棉袄,靠在柴火堆旁开会。”

最让鞠金海心颤的

是一本泛黄的回忆录

老革命顾纂玉写道:

(曾经接待过陈毅元帅的丹徒四圩老屋)

“有位无名的红嫂,

把乳汁一滴一滴喂给重伤的小战士。

和沂蒙山的明德英一样啊!”

他拍着桌子感叹

可这位高桥的红嫂,连张照片都没留下

为了《荷花池的枪声》那一章

鞠金海三次跑到江边

联合镇关工委的老师勘察记录着

半埋土的石碑

“这儿就是荷花池,

日本兵在汽艇上开枪,

高桥群众的血染红了江水。”

这些事件都在丹徒县志中有所记载

历史不能光靠眼泪扛着

它既给高桥人增添了沉重的回忆

更让人们了解到祖辈保家卫国的光荣往事

近年来

高桥镇人民政府切实做好红色资源的摸排

不断深入对高桥抗战史的挖掘

结合“七一”“国庆”等节点

做好红色故事讲解宣传

让英烈墙上名字背后的故事更加完整

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

在高桥镇人民政府和

众多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带动下

高桥镇掀起一波“追寻红色记忆”的浪潮

社交平台上讨论抗战历史的声音多了

清明时节高桥镇烈士陵园英烈碑前

摆满了小白花

如今走在高桥,历史遗迹有了新生命

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四方桥村

把老街上旧的地下交通站改成村史馆

孩子们在新建的红色革命主题广场上追跑

在文化宣传栏了解自己家乡的抗战历史

鞠金海偶尔去学校讲课

说到少年烈士凫水渡江

总有孩子眼睛发亮:

“原来那时的少年英雄和我一般大!”

江风翻动书页

屏幕的光映着高桥人脸上的沟壑

键盘声里

19岁的潘寿如又一次跃入江水

在浪花中向对岸游去

无名红嫂俯身的剪影

被油灯投在土墙上

鞠金海知道

只要还有人看下去

高桥的烽火就烧不灭

文字 /  北执

视频 /  北执

素材 /  北执

投稿邮箱:weidantu@163.com

“微丹徒”微信公众号

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