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山海情” 答好“援疆三问” 镇江扎实推进援疆工作提质增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2 17:35:00
在可克达拉经开区打造出“沙漠中的兴业绿洲”,在伊犁河谷播撒下“带不走”的发展动能,让边疆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镇江立足师市发展所需、职工群众所求、尽援疆工作所能,构建起“产业筑基、民生固本、文化铸魂”的立体援疆模式,在天山脚下书写着跨越千里的深情厚谊。
镇江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援疆“接力棒”,奋力推动当地项目招引、教育医疗援助等工作开创新局面。“援疆资金倾斜民生和基层,‘两个80%’坚定不移,这是镇江援疆人的原则。”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第四师副师长,镇江市对口支援第四师前方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徐申锋表示,将以“高”的站位、“拼”的精神、“实”的干劲、“敢”的担当、“严”的作风,答好“援疆三问”,不断推动对口援疆工作走深走实。
产业赋能,沙漠孕育新动能
从可克达拉市一路向西,车辆行进在一望无际的图开沙漠之中。驱车仅25公里,路边两栋写有“镇江援建”四个大字的现代化办公楼一定会吸引所有来往人员的注意,这里便是可克达拉经开区城西创新创业产业园。
可克达拉经开区城西产业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园
总投资3024万元的城西创新创业产业园占地6480平方米,包括63间办公室、26间宿舍楼,并配备了餐厅和门卫室等设施,成为城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企业研发、办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持。该项目于2023年顺利竣工,项目的全部资金均来自镇江对口援疆的专项资金。
2024年6月开始,落户可克达拉经开区的金海生物项目筹备组就进入了城西创新创业产业园,现有约120人在援疆楼办公和生活。
“这里不仅有宿舍、办公区域,配套建设的食堂、医务室、活动室也能最大程度满足我们所有员工的生活所需,让我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金海生物行政副总经理张晓楠说。
2024年8月8日,“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奠基;2024年11月14日,热电项目首台锅炉钢架吊装;2024年11月22日,氨基酸项目首台发酵罐吊装……正是有了援疆楼的保障,总投资36亿元的金海生物年产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才能不断刷新建设速度。而作为兵团重大项目,金海生物项目从招引落地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都少不了镇江援疆干部忙碌的身影。
金海生物项目建设现场
“现在我们的厂前区已经基本完工,9月即可搬迁进驻。两个氨基酸发酵车间和淀粉区域的安装进度已经超过90%,预计10月中旬热电就能点火,今年11月首批产品就能下线。”金海生物项目安全监理部经理张墨华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1.5万吨小品种氨基酸,预计年产值35亿元,带动就业超1000人。
在这里,左右邻就是产业链。距离金海生物项目现场仅仅几公里,总投资10.3亿元的普康生物年产3000吨克林霉素醇化物系列产品项目也进入了最后冲击阶段。该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工,计划今年11月项目一期建成投产,项目预计年产值3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0人左右。
“金海生物生产的玉米淀粉产品,正好是我们需要的原料,现在我们两家已经达成了协议,每年玉米淀粉的供应不少于2万吨。”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正彦说,可克达拉发展前景广阔,未来企业的全部产线都将从内地转到可克达拉,企业也将在这里建成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制药企业。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如今的可克达拉经开区还有很多像金海生物、普康生物这样的落户企业都在抓紧建设,争取早日投产,大家用钢铁、水泥和汗水绘就出充满希望的奋斗图景,这里也俨然成为沙漠中崛起的产业绿洲。
“近年来,可克达拉经开区通过镇江援疆项目和资源的支持,促成了金海生物、中溶新能源等一大批兵团重大项目的落地。产业援疆项目的发展也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可以筑巢引凤,可以成为创业孵化的基地。今后,我们将在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主导产业上持续发力,为可克达拉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可克达拉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工会主席何峰说。
教育筑基,边疆培育新希望
在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高二学生顾思远和队友们正专注地调试着机器人。不久前,他们在第二十三届兵团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斩获多个科创项目一等奖。“社团让我找到了兴趣方向,更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顾思远的话语里满是自信。
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校长朱春晓介绍,学校共设立了39个社团,既有顺应科技前沿、充满创新活力的机器人、创客、3D打印等科技类社团,也打造了在艺术、体育等缤纷多彩的领域里,让学生们尽情探索、绽放光彩的舞台。
第四师七〇团幼儿园
暑假过后,第四师七〇团幼儿园的孩子们将迎来一所崭新的幼儿园。在镇江1098万元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原本只有三间老旧教室的园所,变身拥有七间标准化教室的现代化幼儿园,户外活动区从简陋水泥地升级为包含沙水游戏区、体能训练区等15大类设施的专业场地,学位容量从180个增至250个。“硬件改善带动了课程体系升级,现在我们能开展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特色课程,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七〇团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王林说。
学科专业上,镇江职业院校发挥优势,助力师市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上,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与产教融合上,携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师市发展……今年5月,镇江·第四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建交流会在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双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援疆之路,为师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截至目前,镇江教育援疆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实施学校建设项目31个,已构建起“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创新化”的全链条体系,让每个阶段的边疆学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前学生填报志愿多倾向疆内,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敢报考北京、江苏、浙江的高校了。”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的当地教师蔡俊明的感慨,道出了镇江教育援疆带来的观念革新。
经过多年努力,镇江“校长+中层+学科骨干”模式“组团式援疆”持续发挥效能,镇江先后派出6批次212名教师,既通过“顶岗教学”来输血,又通过“结对帮扶”来造血,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13届镇江·四师教学周,累计邀请300余名镇江名师开展讲座,受益师生超3万人。援疆教师团队和师市教师优势互补,互融共进,师市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年5月,12名来自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赴镇江句容市开展为期50天的跟岗培训。第六十三团幼儿园教师李鑫在崇明幼儿园学到了“以生长力促进幼儿生命力”的课程理念,将《成长学习手册》家校共育模式带回边疆;可克达拉市第二中学教师马维萍则对镇江“学科中心制”印象深刻:“集思广益的教学案,让课堂效率大幅提升。”沉浸式、跨学科的学习让边疆教师满载而归,他们结合当地校情学情探索实践,让培训成果真正落地开花。
镇江持续实施教育援疆提质计划,不断加大援疆资金投入,建立前后方联动的大教研、大帮带体系,完成师市各类学校与镇江同学段学校、特别是基层团场学校结对50%以上;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推进两地教师线上线下教研交流项目;投入资金70万元,推进师市名院名校创建及学术交流项目,当地师资队伍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教育援疆行动不仅致力于知识的传授,更旨在为当地培养一支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江苏镇江市教育援疆领队、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沈建勤说。
医疗守护,天山脚下筑安康
前不久,一位两次剖宫产史的三十多岁女患者,因剧烈腹痛入院,确诊为宫外孕破裂,腹腔内出血近1000毫升,情况危急。值班医生对腹腔镜手术不甚熟练,担心无法胜任助手工作。“放心,有我在!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镇江援疆医疗队队长,四师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石春燕的坚定感染了大家。手术台上,石春燕一边沉稳操作,一边清晰地讲解每一个步骤,原本紧张的气氛逐渐变得专注而有序。手术成功完成,患者仅几天就顺利出院。
第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所有镇江援疆医生最深切的共识:要为四师留下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本地医疗队伍。他们将“传帮带”融入每一次查房、每一台手术、每一次病例讨论中,与四师医务工作者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升本地医疗队伍的专业水平,让优质医疗服务薪火相传。
7月11日,镇江“云端天使”和博士团医疗援疆基层行的12名医生,历经8小时车程抵达兵团第四师七十四团,开展健康义诊和知识讲座,将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暖心关怀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针对团场老年人多、慢性病高发的特点,专家们开处方、免费赠药,还叮嘱用药及日常注意事项。“七十四团远离市区,看病不方便,这次专家上门提供诊疗服务,各科都有,特别好。”七十四团退休职工谭兆云说。
镇江“云端天使”送医进基层
四师可克达拉市辖区广阔,许多团场分布在边境线和山区,群众出一次远门看病极为不易。为此,镇江援疆工作组精心打造“云端天使”送医进基层品牌活动。今年以来,这支由镇江援疆医生组成的“流动医疗队”已如约奔赴10个团场,将优质的医疗服务直接送到职工群众的田间地头、家门口,惠及百姓逾千人次。
“很多团场老人行动不便,我们下来一趟,能帮他们及早发现健康问题,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镇江援疆医疗队队长,四师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石春燕介绍,除了上门提供诊疗服务,更将健康宣讲送到群众身边,内容涵盖妇幼保健、传染病预防、急救知识等,受到群众欢迎。
如果说“云端天使”是面的覆盖,那么“博士团”组团式援疆就是点的精准突破。为推动四师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镇江援疆工作组精心组织“博士团”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助。今年以来,已有5批次、来自镇江各大医院的博士及正高级职称专家,不远万里,奔赴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展短期高强度、高效率的智力支援。
每一位博士团成员的到来,都在相关科室掀起一场“学术风暴”。他们在科室进行前沿学术讲座,将最新的诊疗指南、研究成果倾囊相授;他们主持疑难病例讨论,抽丝剥茧,启迪临床思维;他们深入手术室,进行高难度手术的示教和指导,把前沿技术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地医生。
今年5月,“博士团”成员、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何建强指导四师总医院成功开展了首例“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以精准微创技术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驾护航。“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这么先进的手术,感谢镇江专家和四师总医院的医生。”患者感慨中透露着惊喜。
据统计,截至目前,镇江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3亿元支持师市医疗事业发展,培训医疗人才超30000人次。2024年,设立专项资金450万元,推进“博士团”交流、“远程智慧”诊疗等线上线下共建项目,结对师徒20对,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示范培训、远程诊疗共22场次,为当地医疗事业注入持久动力。(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