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三位大学生村官坚守8年,用69个大棚书写“跨界新农人”的奋斗精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5 15:30:00

现场采访

新时代的青春力量遇上千年农耕文明,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田间地头上演。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8月25日从扬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获悉,扬州高邮元泰家庭农场的三位大学生村官以八年坚守,书写“跨界新农人”的奋斗精彩,用69个大棚“编织”乡村振兴画卷,和乡亲们共同致富。暑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探访这一乡村振兴示范点,对话乡村振兴的探路者。

元泰家庭农场的诞生,源于三位大学生村官的共同理想。2017年11月,怀揣着带领乡亲致富的初心,他们携手创办了这家农场。“我们几个都没有从事农业相关领域的经验和专业背景,一开始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农场主要负责人郭天星回忆,从最初的探索起步,到如今69个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元泰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始终以蔬菜大棚种植和销售为核心业务,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让这片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团队成员了解到,该农场通过打造“技术引领+绿色种植+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了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解决了技术缺乏、产业单一、资源闲置等问题。

据介绍,对于缺乏专业背景的创业者而言,农业技术曾是横亘在面前的难题。为突破这一困境,该农场邀请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认真听取当地农业农村局专业人员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慢慢掌握了初步的农业经营知识,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郭天星表示,正是这种内外联动的学习模式,让农场的蔬菜种植逐渐走向规范化,为产品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场严格按照农药许可目录组织农药喷洒,为生产出绿色健康蔬菜,种植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拓宽了市场,也得到了周边村民的支持。“从没有因为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和村民产生过矛盾,大家都很认可我们的种植方式。”郭天星说。

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调研发现,农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在参与一个高校农业项目时,政府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为农场的初期运营注入了动力。同时,政府还积极为农场包装宣传,提升知名度。政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为农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谈及未来规划,郭天星有自己的思路:在保留现有土地规模、稳住经营成果的基础上,计划结合本地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探索串联式的产业经营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元泰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是新农人扎根乡村、追逐梦想的缩影,生动展现着乡村产业发展的真实路径——既在政策扶持的助力下夯实基础,又在技术指导的支撑下提升种植水平,更通过带动老乡致富的初心,延续农业生产的乡土温情。”一位团队成员告诉记者,这种“立足田间、协同发展”的务实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触摸的样本。乡村产业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脚踏实地与多方助力交织。如何让文旅融合的构想在田间落地生根,仍需在实践的肌理中探索路径。通讯员 张天 毓宸 澔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