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一个人和两座城的云烟往事(竞猜篇)

来源: 金山网

2025-08-25 18:44:00

如果不是“芜马滁”的“暗送秋波”,恐怕南哥不会“心猿意马”。因为他美丽的中山名胜风景区就有“马”——群。

有网友开玩笑说,南哥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带自己省其他十二太保一起玩上。至少应该多关心身边的邻居阿镇。因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北宋最强改革家王安石规划的宁镇扬小圈子,需要南哥真正发挥带头大哥作用。

更何况,阿镇与南哥,山相连,水相依,特别是南哥的“母亲河”——秦淮河,她的北源头就在阿镇西边的句容。

如果说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老的文明,滋养了南京悠久的历史,是六朝古都南京灿烂历史文明的摇篮,那她的外婆桥就在宝华山脚下。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千百年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秦淮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山河的巨变,见证了无数风流人物在两地的交往和命运起伏。

那一个个闪耀中华文化璀璨星河的名字,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印记和世代传颂的故事,书写了属于南京,也属于镇江,更属于华夏的不朽篇章。

镇江

南京

一个人,情系两座城

一场球,牵动两地心

在8月31日“苏超”第十轮

镇江VS南京之际

我们跟着“苏超”来读城

一起来追寻那些与镇江、南京都有着

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

因往来两地的历史人物众多,小编尝试将他们编成两支球队,一支代表镇江(主队),另一支代表南京(客队)。相信这些“业余球员”和“状元狼”南通可以一拼。因为他们“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这样的球队在场上比拼,既有霸气豪气,又有仙气文气,绿茵场一定会上演惊世传奇。

以下是南京队主教练和11名球员

(按出生年代排序)

参赛资格认证和上场位置安排

(4-2-3-1阵型)

主教练:孙权(归化球员出生)

孙权(182-252),浙江富阳人,早期军事基地在镇江,修筑铁瓮城作为东吴政权雏形。211年,将统治中心迁至南京,次年建石头城,开创六朝古都基业。

镇江铁瓮城遗址至今尚存,石头城亦成为南京的昵称。

1号守门员:祖冲之(本土球员)

祖冲之(429—500),生于南京一官员家庭。461年,先后任镇江刺史府从事吏、公府参军。后回国都南京担任谒者仆射(谏官)。

在镇江主持编订著名的《大明历》,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在南京发明了能够使用机械驱动的“千里船”。

2号右后卫:陶弘景(本土球员)

陶弘景(456-536),南京人,道教上清派重要传承人。492年,辞去朝廷侍读食禄,隐居茅山达45年之久。自号华阳隐居,开道教茅山宗。从此,茅山实际上成了上清派的中心。

502年,梁武帝建康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陶弘景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现茅山景区有“华阳洞”遗址。南京博物馆藏有陶弘景所书摩崖石刻《瘗鹤铭》。另传陶曾在南京上海路小仓山下陶谷新村附近居住。

3号队长兼后腰:萧衍(本土球员)

梁武帝萧衍(464-549),籍贯镇江,生于南京光宅寺。502年,建立南梁,都城南京。梁武帝在位时间达48年,颇有政绩。549年死于台城。同年十一月,被追尊谥号为武皇帝。同月葬于修陵(丹阳陵口)。

萧衍修陵石刻,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三城巷北。梁武帝萧衍曾登上北固山,写下“天下第一江山”6个大字。

4号前腰:萧统(本土球员)

萧统(501-531),1岁时被父亲萧衍册立为太子(史称昭明太子)。531年,因伤病重后去世,葬于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北象山南麓。当时都城男女奔走宫门之间,“号泣满路”。

相传,萧统曾在镇江南山招隐景区读书,并召集刘勰等学者在此编纂《昭明文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

南山昭明太子读书台,为清同治年间重建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南京则至少有5处和萧统有关的读书遗迹,分别是紫金山太子岩、江宁湖熟梁台映月、六合横山六峰书院、玄武湖梁园、江宁牛首山佛窟寺的昭明太子饮马池等。

5号右边锋:李白(特邀外援)

诗仙李白(701- 762)多次游历镇江。747年,第二次来访的李白写下浪费主义诗作《焦山望松寥山》“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并在此留下写实篇章《丁督护歌》“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但李白可能更偏爱南京,至少去过6次,并作诗近百首。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一首诗诞生两个经典成语,也让长干里成为久负盛名的南京地标。还有向崔颢《黄鹤楼》致敬之作《登金陵凤凰台》名传古千。

6号右中后卫:王安石(归化球员)

王安石(1021-1086),江西抚州人,一生与镇江、南京有着不解之缘。1037年,其父王益通判江宁府,王安石随父来宁。1039年二月,王益卒。王安石侍父居宁3年,理学家周敦颐在镇江为母守丧。王安石慕名而来,却3次被拒。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同年任职淮南节度判官。在任4年期间,多次途中经京口,写下《金山寺》等多首诗。

王安石两个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王安国娶了曾布(曾巩之弟)之妹(沈括、曾布晚年都居于镇江)。王安礼出守镇江3年期间,王安石多次来镇,著名的《泊船瓜洲》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1068年,王安石任南京知府,深得宋神宗器重,著名的“熙宁变法”开始。

退隐南京后,王安石选择城外一处地方安宅,命名半山园。并和在镇的苏颂、米芾、佛印等交往频繁,关系甚密。

7号中锋:苏轼(特邀外援)

苏轼(1037 -1101),四川眉山市人。作为资深驴友,苏轼到访镇江15次,除了在风光旖旎的山水美景中流连驻足,还与当时在镇江的著名人物结伴诗词唱和,留下许多传说佳话。

相较于苏轼在镇江的潇洒,他与南京的几次相遇则迫不得已——

1084年,苏轼奉诏赴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一次路经南京。见到前政敌、后救命恩人王安石。两人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老友购房住下来做邻居。

1094年,苏轼赴广东英德知州任途中二过南京。

1101年,被赦从流放地海南岛北归,苏轼三至南京。后路过镇江,写下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归途中病逝常州。

8号后腰:陆游(特邀外援)

陆游(1125—1210),浙江绍兴人,至少先后3次到过镇江和南京。

1164年春,陆游出任镇江府通判。1165年,其兄陆淞调任镇江地方为官,按例回避,陆游改任南昌通判。途经南京时,冒雨前往定林寺,拜谒王安石书斋“昭文斋”和半山园(王安石是陆游祖父陆佃的恩师)。

1170年,陆游再次途经镇江和南京,去了六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龙兴之地。重游北固山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多景楼》。进入南京时感叹这里“大江天险,都城临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设想他日定都南京。

1178年,陆游第三次踏足镇江和南京,分别留下七律诗,抒发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却壮志未酬的情怀,表达未能推动誓师北伐收复故土、以雪靖康之耻深深的感慨和不甘。

如今,在镇江焦山可以看到陆游遒劲有力的书法。在南京雨花台风景区内有一处著名景点“江南第二泉”,水边有一尊陆游品茗的雕像。

9号左边锋:萨都剌(特邀外援)

“雁门才子”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著名诗人,出生于山西代县西北。一说生于镇江。

萨都剌于1328年出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

萨都剌曾多次摹写镇江风光:“山中好景无多地,天下知名第一泉。”《江城玩雪》是他的一首佳作。其中“干重铁瓮成银瓮,一夜金山换玉山”将雪后的江城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

萨都剌在南京任职时间较长,他遍览南京风景名胜,留下了多首登临怀古之作,“六代兴亡在何许?石头依旧打寒潮”“梁武庙前芳草合,荆公墓下野花开” 。

最著名当是《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词。作为西域诗人,萨都剌的咏怀诗气势豪迈、博大沉郁。

10号左中后卫:刘基(特邀外援)

刘基,字伯温(1311-1375),浙江温州人。1333年,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后因遭排挤愤而辞官。

1346年,刘基隐居镇江北固山,不仅致力于读书治学,还热心教授村童儒学,并经常为村民排忧解难,被誉为贤士。

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一说刘基曾在镇江寻找义军,正一筹莫展之时,城中传朱元璋大破元军喜讯,出城寻访)至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

朱元璋南京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

据传朱元璋登基后,有人奏报句容春城与丹徒宝埝交界处有龙气,派刘基调查,留下“斩龙桥”的民间故事。

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刘基被胡所谮,赐归乡里,忧愤而死(一说被毒死)。

11号左后卫:刘鹗(本土球员)

晚清通才刘鹗(1857-1909),祖籍镇江,出生于江宁府六合寓宅。一说出生于镇江。

1876年,应南京乡试落第,遂放弃科举,而承家学,博览群书。被海内外学者誉为集“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企业家、数学家、考古学家和水利专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对我国甲骨学的草创时期做出重大贡献。著作《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上世纪初,刘鹗曾经在浦口“炒地皮”。当时他与人购买浦口荒地与江中芦洲,后恰好清廷拟开建津浦铁路,浦口地价飙升。当地劣绅陈浏要原价回购,双方产生纠纷。陈写信到北京,诬陷刘替洋人购地,并重提当年私售仓粮的事。最终遭遇袁世凯报复,被充军新疆。

1909年8月23日,刘鹗因脑溢血病死于乌鲁木齐,归葬淮安。

一生奔走四方,刘鹗始终念念不忘故里镇江(曾因得罪镇江官绅被开除乡籍)。他的所有学术著作都署名“丹徒刘鹗”作。(未完待续)

彩蛋:请在金山网app评论区留言,竞猜主队(镇江历史名人联队)的球员和主教练名单,猜中有奖。(奖励2和奖励3,暂定各取前20名)

注:

★为表述方便,不同时期镇江和南京旧称,统一用现名。文中提及的故居、景点、墓碑等文化遗迹,欢迎大家在“苏超”观赛之际,到两地踏访追寻或拜谒凭吊。

★因时间匆促,水平有限,文中或有Bug,欢迎探讨批评指正,作者和小编不胜感激。

文字:石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