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观潮 | 南通:从“黄金水道”驶向“全球蓝海”
来源: 南通发布
2025-09-18 15:52:00
江海交汇,千帆竞发。9月16日—18日,第六届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在紫琅湖畔开启。这场以“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题的国际盛会,汇聚中国船舶与海工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宏伟蓝图,也映照出南通作为“江海门户”的产业抱负与发展底气。
近3万平方米展区、500多家参展企业、超3万人次专业观众——数字背后,是南通船舶海工集群从“国家级”向“世界级”迈进的坚实步伐。如今,南通船舶制造规模约占全国1/10,海工装备占全国1/4,今年1至8月实现总产值1438.2亿元,同比增长6.4%。
以展兴产,以会促融。依托江海资源的南通,不仅要做中国的“造船基地”,更要以自主技术、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打造世界船舶海工领域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这场展会,正是它破浪前行、驶向深蓝的崭新起点。
01
全球联动,实现深度耦合
法国GTT、日本三菱重工、西门子……一个个响彻国际海事领域的名字齐聚南通,在长江北岸勾勒出一幅全球产业协同、技术共进的宏大图景。
“丹麦在造船和海事领域优势显著,与中国的合作历史悠久。”丹麦驻华大使馆能源参赞马经伦率领包括海虹老人、博途新能源、斯万霍尔在内的丹麦企业团前来,希望进一步深化与南通在绿色船舶和海上风电等领域的合作。
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嵇安诺则带来一组关键信息:芬兰虽仅550万人口,却拥有1200家船舶行业企业,年营业额达120亿欧元。“芬兰船用设备制造商专注于数字化、能效和环保性能,南通作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和海洋工程基地之一,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项目执行力,双方产业发展契合度极高,合作紧密且富有成效。”展会期间,芬兰挪世航力与南通象屿现场签约,令她十分欣喜:“感谢南通政府的鼎力支持,让芬兰企业高效对接中国市场。”
日本三菱重工与江苏政田重工联合推出的“政田—三菱”品牌增压器颇受业内关注。“我们2008年结缘,在多个产品上开展了技术合作,这款增压器是最新成果。”三菱重工船用机械株式会社社长松永勝秀感言,通过这次活动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造船的强大实力,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南通的合作,开发出更多绿色节能产品,助力全球船海行业发展。
据统计,本次活动邀请60多家国际企业参展,覆盖法国、英国、丹麦、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去年增长约65%。展会次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与法国BV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创新平台与人才培育等领域加深合作。
国际品牌与南通制造的“双向奔赴”,不止于一场行业展会。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实现出口船舶1158亿元,利用外资23.48亿元。站在江海之间的南通,正凭借产业实力和政策开放吸引全球资源,从长江走向世界。
02
创新赋能,破局产业瓶颈
链通全球,产业是桥,创新是翼。
Norsepower的旋筒风帆减排系统,韩通集团的22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达索系统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展会现场,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创新技术与产品琳琅满目,成为观察全球船舶海工产业转型的风向标。
“我们率先将风帆转子技术应用于绿色散货船与不锈钢化学品船,显著降低油耗与碳排放。”象屿海装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秦伟民在展台前介绍,“船舶采用双燃料系统,兼容LNG和甲醇,为未来能源选择留出空间。”开展首日,象屿海装签约4艘3850SSCT及2艘7900SSCT转子风帆项目,绿色船舶技术实现成果化落地。
面对数字化浪潮,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海鹏指出,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有效控制全生命周期成本,也显著提升船舶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由该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级船舶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已获批复,正全力攻坚船舶制造数字孪生子平台,助推行业智能化转型。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则聚焦LNG装备、深海采矿、绿色智能船舶等前沿领域,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产业基金”全链条机制,致力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创项目在南通扎下根、结出果。
从亚洲首制风电运维母船,到亚洲最大35000m3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南通围绕智能船舶、深海技术、绿色能源等前沿方向,构建起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高端科研机构与设计企业协同支撑的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体系,累计承担国家级研发项目20余项,在新型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和高端特种船舶等领域,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与国内空白填补,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船舶海工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03
强强联合,共建良好生态
“专业”,是观展者评价本次展会的高频词。中远海运重工、招商局工业、振华集团、中集集团等央企以“总部展团”形式前来,扬子江、新时代、韩通、惠生海工等头部民营企业助阵,中船集团708所、604院、702所及中船海舟、江南造船、外高桥船舶设计等科研院所、知名船厂等悉数到场,覆盖产业研判、技术发展、供应链合作等方向的20余场高水平专业活动陆续展开。更多优质资源,正以这次展会为桥梁,加速向南通集聚。
翻看此次活动的签约项目表,强强联合标签十分醒目——中船动力先后与韩通集团、招商局重工,分别就VLCC船舶主机、22000TEU集装箱运输船项目主机进行签约;惠生清洁能源就云顶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仪表、系统项目与艾默生签约……
惠生清洁能源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程远芸对南通船舶海工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十分看好:“基于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的蓬勃发展态势,我们得以与像艾默生这样的国际翘楚建立合作关系。南通船舶与海工生态圈日益成熟,整个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政策环境到金融服务,从人才培育到国际合作,南通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产业生态体系的步伐从未停止。跨区域协同,在这场行业盛会中更显具象化——在中国船级社、中船协、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单位大力支持下,今年的参展企业数较去年增长25%。其中,85家来自上海、24家来自山东,舟山、广东等地企业更是组团参展。南通市政府与上海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崇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作。“苏陕合作”推动下,来自陕西的斯科瑞工具携自主研发产品首次亮相,与多家船舶制造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成熟的产业生态,催生出越来越多享誉全国、惊艳世界的成果——中远海运川崎的甲醇双燃料2.4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中集太平洋海工的82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惠生清洁能源的深远海大型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FLNG)、招商局重工的深远海智能风电运维母船……展会期间,我市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先后发布,无声而有力地印证了南通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底气与实力。
江海交汇,开放共赢。依托“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的双重优势,南通正将地理区位转化为产业动能,以科技创新为舵、区域协同为帆、全球合作为风,在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征程中,全速前进。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璐 严春花
图片: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哲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