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车间,“好绿”生“好禄”!
来源: 江苏姜堰
2025-09-18 17:15:00
编者按
生态红利不止于景区,更在乡村田畴、工厂车间流淌。姜堰将“两山”理念延伸到全域,让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转型,一幅全域共绿、全民共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系列报道《“两山”理念二十载 姜堰书写生态答卷》,今天请看第三篇《全域共富记——从乡村到车间的绿色发展延伸》。
小杨社区曾是典型的“粮袋子村”,村民靠种植水稻、小麦,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如今,依托生态优势,这里成了“农耕乐园”:“菇菇部落”的智能化菌房里,游客可采摘、制作菌菇酱,年接待体验者超5万人次;“溱湖绿洲”研学基地将稻田、菜地变成“自然课堂”,去年接待研学团队500多批次,带动237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同样因生态而变的,还有溱潼镇的湖南村。通过整合零散土地,依托溱湖湿地优势,发展起葡萄、水蜜桃等采摘观光农业与特色水产养殖,打造农渔休闲项目,兴起民宿、农家乐,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姜堰
绿色发展理念也为工业领域的小微企业
带来了新的转机
过去,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在危废处理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姜堰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小微企业危废收集暂存中心,这也是泰州市首个危险废物集中收贮“绿岛”项目和江苏省工业“绿岛”示范项目。小微企业危废收集暂存中心包含了8间专业贮存仓库,面积达1500平方米,能贮存机油、废乳化液、废活性炭等41大类、247小类,总计5000吨危险废物,基本涵盖了辖区内工贸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各行业产生的危废。
绿色发展的浪潮正涌入姜堰的各行各业。城区的餐饮油烟“绿岛”投资4000万元,为15条商业街的860家餐饮店装上智能净化器,数据实时监控,油烟扰民成了“过去式”。在“亩均论英雄”改革中,姜堰盘活4244亩低效工业用地,昔日化工厂区变身新能源产业园,引进17个绿色项目;107家新兴产业企业获16亿元担保基金支持,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等产业去年新增销售30亿元,亩均税收较传统产业提高2.3倍。
从溱湖湿地的“鸟迹虫丝”
到古镇街巷的“人间烟火”
从田间地头的“五谷丰登”
到工厂车间的“绿色动能”
姜堰用二十年证明
生态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面
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
如今,“一核、一轴、两区、多点”的旅游格局已然成型;“生态岛”试验区里,13条生态廊道正在串联起湖泊、林地;村民“积分银行”里,护河、植绿能兑换日用品,3700名村民成了生态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