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离家86年的丹徒籍烈士吴学吉,回家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3 17:51:00

文件

扬子晚报网9月23日讯(通讯员 北执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9 月 22 日,镇江丹徒区烈士陵园内,一场简朴却庄重的归葬仪式悄然举行 —— 离开家乡 86 年的抗日烈士吴学吉,终于在亲人与家乡人的期盼中,安睡于故土怀抱。

文件

没有喧嚣的仪仗,没有繁复的流程,唯有黄土为证、泪水为念,以及一群默默铭记的人,共同完成这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 “迎接”。

锦旗

吴学吉是镇江丹徒人,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吴学吉毅然加入新四军,成为第一支队老二团特务连的一名战士。在部队中,他思想觉悟迅速提升,严守纪律,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1939 年 11 月,在攻打溧阳竹箦桥日军据点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顽强拼杀,最终身中六发子弹,壮烈牺牲,年仅 25 岁。

战乱年代,信息隔绝,吴学吉的遗骸未能及时归乡,被当地百姓合葬于溧阳市竹箦桥镇下梅村一处废弃砖窑旁。这一埋,便是 86 年。

文件

“伯父不能一直‘漂’在异乡。” 这句话,成了吴学吉的侄子吴黎明半生的信念。作为烈士最亲近的在世亲属,吴黎明自青年时便听父亲吴学廉(吴学吉弟弟)讲述伯父的英雄事迹,家中那张泛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是他对伯父最初的记忆。

更让他铭记的,是父亲的 “特殊传承”—— 当年政府发放 400 斤抚恤大米,吴学廉为响应国家号召,全部捐给前线志愿军战士,用行动诠释 “烈士家属” 的担当。这份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吴黎明,他与姐姐先后入党,在岗位上多次获评标兵、先进生产者。

现场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寻回伯父遗骸成了吴黎明的心头大事。彼时,上党曾是敌占区,吴家因烈士身份遭日伪军迫害离散;加之年代久远、行政区划调整、信息记录简单,寻亲之路异常艰难。他数次自费前往溧阳,走访竹箦桥、下梅村,询问老人、查找旧档案,甚至 “一砖一窑” 辨认地标。“有时跑一整天毫无收获,但失败越多次,越坚定我找下去的念头。” 吴黎明说。

现场

转机始于今年。随着国家对烈士遗骸保护工作的重视,丹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烈士信息梳理。吴黎明立即带着多年收集的线索、抚恤证明与捐赠证明登门,厚厚的材料、细致的补充,让工作人员动容:“吴老先生既执着又严谨,每一次来都带着新细节。” 在溧阳方面的配合下,经历史档案比对与实地勘察,下梅村砖窑旧址附近,终于确认是吴学吉烈士的长眠之地。

现场

9 月 22 日一早,70 多岁的吴黎明换上整洁衬衫,胸前别着党徽,来到溧阳下梅村 —— 如今已变为田地的砖窑旧址。他半跪在地,捧起一抔黄土放进骨灰盒,盖上国旗,轻声呢喃:“伯父,今天咱们回家。”

现场

炮声阵阵,承载着烈士遗骸的车辆驶向丹徒。东贪村的干部群众早已拉起横幅,自发组成迎接队伍,不少 “光荣在党 50 年” 的老党员紧跟其后,用最朴素的方式致敬英雄。“出征时‘待我回家’,牺牲时‘代我回家’,如今我们‘带您回家’。” 现场一位老党员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上午 11 时,归葬仪式在丹徒区烈士陵园举行。花篮静献,国歌奏响,众人肃立。当覆盖红绸的灵柩缓缓安放入穴,吴黎明眼眶湿润却目光坚定:“伯父一生虽短,但精神很长。我们后辈不仅要让他归葬故土,更要让他的故事被记住、精神传下去。”

现场

吴学吉烈士的归乡,并非个例。近年来,丹徒区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推进《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修纂,已完成十余处零散烈士墓的迁移与保护,将英烈集中安葬于区烈士陵园,让 “英雄浩气存青山”。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