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全球滨海论坛聚焦蓝碳治理,多场景实践引领"蓝色希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5 11:01:00

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作与滨海实践”特色活动在盐城迎宾馆举行。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蓝碳”,其相当于陆地碳库20倍、大气碳库50倍的巨大碳汇潜力,成为全球与会者聚焦的核心议题,现场同步发布的中国首次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成果,更让“蓝色碳汇”从科学概念走向实践落地。

何为“蓝碳”?相较于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绿碳”,“蓝碳”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其中,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构成了全球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也是此次中国开展全国性碳储量调查的核心对象。

据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王宇星现场介绍,2021—2024年,自然资源部通过统一调查评估技术标准,在全国约40个试点区域完成了561个站位调查、825个样方采集及7000余个数据集成,成功构建中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密度参数库,并首次估算出全国蓝碳碳储量本底。调查数据显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是碳储存的“主力载体”:红树林生态系统沉积物碳储量占总碳储量比重超60%,海草床与滨海盐沼生态系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为我国蓝碳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

中国在蓝碳实践领域的探索已走在前列,江苏盐城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创下多项全国“第一”。测算显示,盐城滨海盐沼年固碳量达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3.5万辆小汽车的年排放量;2023年9月,当地完成全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腾讯公司以20.8万元认购192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市场化转化;2024年7月,创新“司法+蓝碳”模式,将556吨碳汇用于生态损害替代性修复,拓宽蓝碳应用场景;2025年6月,第二期盐沼修复项目碳汇交易落地,涉及面积18975万亩,预计固碳量达3.2万吨,持续释放蓝碳治理的“中国活力”。

“蓝碳是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必须深化对其碳汇能力的认知,同时重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蓝碳生态系统的影响。”清华大学生态学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光辉在论坛上指出,随着研究深入,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范畴正不断外延——除传统三大类外,所有受潮汐影响的湿地均被纳入,已有学者将潮汐盐沼、海洋沉积物及珊瑚礁纳入碳汇研究范围,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广阔的“蓝色思路”。

他特别强调,生态修复是提升蓝碳效应的关键路径:“受损红树林再造林的蓝碳效应显著高于滩涂造林,滩涂本身具备高抗沉淀、高抗排产速率的特性。因此,‘退塘还林’、修复受损红树林、保护滩涂生态,应成为蓝碳保护的重要举措。”

活动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河海大学校长等嘉宾也围绕蓝碳治理展开深入探讨。河海大学校长提出,海岸带保护需针对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牡蛎礁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策略,与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形成协同,共同筑牢“蓝色碳汇”屏障。

从科学调查到实践落地,从中国探索到全球协作,“蓝色希望”正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共识。此次论坛的热议成果,将进一步推动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观测数据共享,助力蓝碳在碳汇功能之外,更好地发挥抗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社区生计发展的综合价值,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滨海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拍摄剪辑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