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字多出的笔画,大写在工资制度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4:58:00
高级技工和副总经理拿同样工资?在江苏,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江苏鹰普集团八级技师柴璐,每月能拿到5000元技能津贴,享受着副总经理级别的待遇。变化,得益于江苏正在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星级评上来,待遇就上来”从愿景变为现实。工资条上的技能津贴,正是给工匠精神的硬核点赞,是对“匠”字内涵的有力托举。
从字形上看,“匠”字由“匚”(盛放工具的篮子)和“斤”(斧头)组成,寓意着工匠以工具为业、以技艺立身。但从“工”到“匠”,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社会提供安放匠心的土壤。技能津贴、职级待遇这些实实在在的激励,让劳动者真切感受到,提升技能是为自己的职业价值增值,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这种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激发的是产业工人深耕技术的主动性,更是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最好呵护。
给高技术工人加薪,意义远超薪资数字本身。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机制如同杠杆,一端撬动着劳动者的成长自觉,一端支撑着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根基。工人技术熟练,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自然提升,这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效益,更关系到产业链的坚韧程度。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堪称厂里的“终极保险”,国外男焊工不敢练的技术,她敢练。每当电焊部件需要第二次返工,必须由她亲自操作。正是无数像孙景南、柴璐这样的熟练工人,以精湛技艺筑牢了“中国制造”的筋骨,让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江苏素有崇尚匠心的传统。蒯祥设计天安门、陆子冈琢玉落款、徐寿造中国第一艘蒸汽船、孙云球革新眼镜工艺……这些江苏的能工巧匠不仅以技艺名垂青史,更推动着技术进步与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匠心融入文化血脉,引领着潮流发展。如今,匠心精神在江苏制造业“智改数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苏州港,码头工人早已告别“肩挑背扛”的辛劳作业,通过远程控制进行货物卸载;南钢集团携手华为,从“经验炼钢”变“数字炼钢”,一大批工人也随之从蓝领变绿领,努力钻研行业技能、学习数字技术。江苏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兴的产业发展之路上,处处活跃着高技术工人的身影。
转变的背后,江苏省总工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总工会以集体协商为抓手,推动企业将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等纳入专项集体合同,从制度层面保障“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眼下,全省已有1.96万家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完善了薪酬激励制度,覆盖产业工人200多万人。“以技提薪”已从少数企业的创新实践,变为全省普遍的暖心风景。从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被写入江苏省级法规,到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既为职工搭建了成长平台,也切实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职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让更多劳动者由“工”变“匠”,还需久久为功深化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比如,如何进一步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让更多一线劳动者快速晋升技能等级;如何引导中小企业更好落实相关政策,避免制度执行中的“上热下冷”;如何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持续创新工匠培育方式,让传统匠心与新技术融合共进。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工会和社会各方凝聚共识,协同发力。但只要把对技能的推崇落到实处,一定会激励更多产业工人在机器轰鸣中淬炼本领、在创新攻坚中突破自我,让工匠精神成为驱动“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