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历逆行”到“一才难求”,探寻技能与学历“双向奔赴”背后的产才共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26:00
适逢世界技能大赛设立75周年、7月15日世界青年技能日之际,“人工智能与数字技能赋能青年”的主题与两组现象形成深刻对话:郑州135名本科生“回炉”读专科的“学历逆行”,与江苏智能制造、河南珠宝专业“一才难求”的用工荒。这看似悖论的图景,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折射出技能与学历从“单向碾压”到“双向奔赴”的时代转型。
学历向左走——当本科生争当“技能补位者”。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数据撕开传统教育认知裂缝:2025年“本升专”报名比达8:1,135名录取者中32%来自双一流高校。这些年轻人打破“学历执念”、放弃“学历光环”,“降维”补修动车组智能检修技能,背后是98%就业率与12万年薪的现实引力。“高铁AI诊断系统的操作精度,比学历证书更能决定职场竞争力”,恰恰印证了教育学家潘懋元的判断:当学历通胀遇上技能短缺,理性人才会主动重构知识结构。
技能向右行——从“抢才大战”到“定制培养”。河南技师学院珠宝专业60名毕业生手握3-5份Offer的“甜蜜烦恼”,与江苏常州智能制造领域“月薪2万招不到人”的用工焦虑,共同指向技能价值的回归。前者通过“AI光谱检测+3D建模”课程改革,专科毕业生起薪超越普通本科;后者依托“政校企共同体”,让常州大学城成为新能源企业“人才飞地”。数据显示,豫苏两省技能人才缺口超80万,掌握“数字技能+传统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薪资溢价达85%,这种市场信号正在重塑青年职业教育选择。
双向架桥梁——从“要素驱动”到“破壁创新”。2022年,人社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形成新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等9个方面重点任务。江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到全国前列,制定了全国首部校企合作省级地方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通过“双岗互聘”机制让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全省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达90个,苏州、无锡、常州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常州科教城比亚迪产业学院,“教室连着生产线”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留存率超90%,这种“学历奠基+技能突围”的范式,正在催生新型人才评价标准。
共生谋破局——从“金字塔”转向“立交桥”。中国职业教育正打造“动态专业目录”,7月22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从今年至2027年底,以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高质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人社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江苏建立专业设置“退出—新增”机制,浙江衢州将无人机测绘操控员、光伏组件制造工纳入紧缺目录,当“学历竞争”转向“能力组合”时,“用技能换数字时代船票”的选择正在解构传统成功学。
从本科生的“逆行”选择,到江苏产业学院的“定制培养”,充分说明学历与技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辅相成的组合拳。真正的“铁饭碗”永远属于那些让知识与能力共舞、学历与技能交响的时代弄潮儿。当社会破除“学历滤镜”,尊重多元成才路径时,相信有志青年能以“技”为舟,在技能与学历的“双向奔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张平)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