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民生改善的实践|把历史 “穿” 进生活,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46:00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 “大拆大建” 的简单迭代,而是 “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 的精细平衡。
在彭城七里的改造中,徐州以 “民生优先” 为核心,将 “绣花” 功夫融入每一处细节:针对云龙、鼓楼、泉山三个老城区的 19 个老旧小区,量身定制 50 项改造与配套完善工程,让老居民在熟悉的文脉氛围里,住进更舒适的 “新家园”,真正实现 “风貌提升” 与 “民生改善” 的双向奔赴。
这也让彭城七里不只是对历史遗存的修缮保护,对城市面貌的刷新升级,更承载着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期许。
文/赵天
以文兴商,激活创业活力
漫步文庙·东方街区,仿若踏入一条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时光通道。作为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既留存着厚重的历史肌理,又生长着鲜活的商业活力,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的城市新地标。
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底,文庙・东方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日均客流稳定在4.7万人次以上;街区内商户营业额持续攀升,突破 1.5 亿元,其中文创、特色餐饮、非遗体验类业态占比超 60%,不仅填补了区域文化商业空白,更催生了一批贴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新业态,为周边居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发展机遇。
这份 “家门口的商机”,让 28 岁的蔡挺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希望。北漂 5 年,他做过摄影师、开过花店、涉足过房地产行业……可无论脚步走多远,最牵挂的,始终是徐州街头那口熟悉的烟火气。近几年看着徐州美食火遍全网,他再也按捺不住:“现在家乡发展机遇这么好,一定要回来做点喜欢的事儿!”
怀揣着对家乡味道的执念,蔡挺把目光对准了徐州人刻在骨子里的 “老味道”——肥而不腻的把子肉、筋道爽滑的卷皮、香脆可口的馓子、咸香扑鼻的芝麻盐。这些单独吃时各有风味的传统美食,能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惊喜?
带着这个想法,他反复琢磨:把把子肉切开,抹上秘制酱料,再撒上馓子、芝麻盐,用薄如蝉翼的卷皮裹住这满满当当的 “徐州元素”,一口下去,软糯、香脆、咸香在舌尖交织。更妙的是名字——他取徐州方言里常用来表达 “吃” 的 “剋” 字,给这道创意美食定名 “哦剋卷”。
现在,蔡挺的 “哦剋卷” 小店每天的食客络绎不绝。“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还能给家乡添点活力,特别值!”蔡挺表示,徐州是一座充满潜力的城市,文旅热潮、政策支持、创业氛围都在越来越好。”我衷心希望更多在外打拼的徐州青年,甚至外地青年,能回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建设家乡!”
除了创业者,许多本地居民也在新业态中找到了就业机会。在文庙街区的咖啡馆、餐厅、文创店里,不少员工都是附近的居民。据悉,目前文庙街区吸纳就业人员超 800 人,其中 60% 以上是周边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以文焕居,点亮生活暖意
穿过文庙街区的喧闹,走进石磊小区,灰白主调的外墙干净清爽,仿古小瓦点缀檐角,脚下的仿石材道板砖纹理细腻,抬眼便能望见不远处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砖黛瓦——新旧建筑在此形成温柔的 “古今对话”,很难想象此前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
作为上世纪 90 年代建成的老小区,石磊小区的 9 栋楼里住着 529 户居民,过去多年,设施老化、环境杂乱一直是大家的心病。如今,一场改造让小区彻底“改头换面”:灰白外立面搭配仿古小瓦,既呼应了周边历史风貌,又告别了往日的陈旧;太阳能路灯取代了老式灯具,节能又明亮;空调外机统一归置,杂乱的防盗网被拆除,玻璃窗擦得锃亮;坑洼路面换成平整的沥青路,规划有序的停车位让 “停车难” 成了过去式。走在小区里,老居民们总说:“不仅看着舒心,住得也更踏实了!”
比外观更动人的,是居民生活的提质。
今年5月初,石磊小区854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投用,作为徐州首个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融合智慧医疗、普惠养老托幼、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功能,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一层进门即是儿童托管室,丰富的儿童图书满足孩子阅读需求,还可以休闲娱乐;宽敞大厅里的乒乓球桌,为居民提供运动好去处。助餐点采用 “政府扶持 + 社区运营 + 社会参与”模式,为老人提供实惠营养餐,70岁以上每餐补2元,低价好菜解了用餐难题。助餐点对面,云龙社区医院石磊卫星诊所每天都有医生坐诊,借助“5G+”智慧医疗,老人可现场测血压、血糖,数据同步发给家庭医生,“医疗 + 康养”为健康护航。
二楼的城市书房藏有2000多册图书,设有50多个座位,环境舒适。“我有空就来这儿看书,夏天乘凉看书,舒坦得很。”居民张女士说道。
“石磊小区的变化,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从里到外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莲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蒋静表示,“建立这个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就是要把医疗、养老、托幼、文化等服务‘打包’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大家在‘小而美’的空间里,真切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以文塑脉,焕活遗址新光
沿着彭城七里一路向南,行至云龙山东北麓,便会遇见这片土地上的 “时光印记”——下圆墩遗址。这里藏着徐州城最久远的文明密码:其龙山文化遗存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是目前徐州市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
这份“文明记忆”的守护与激活,始终牵动着城市的目光。在全面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下圆墩遗址被纳入“彭城七里” 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工程,让这处曾经被掩盖的四千年文明的遗址, 迎来了“重生”。
改造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而是巧妙利用闲置地块,以遗址文化为灵魂,打造出集休闲、健身、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绿地。设计团队遵循“文化+生态+民生”三位一体的策略:错落有致的绿植铺满园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自然氧吧;主题广场中央,抽象的龙山文化符号雕塑诉说着古老故事;景观桥梁横跨浅溪,连接起不同功能区;特色景墙上镌刻着遗址考古历程,廊架下的座椅则为市民提供了歇脚闲谈的角落……开阔通透的景观空间、大气典雅的整体风格,既保留了遗址的历史厚重感,又满足了现代人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自今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为市民游客心驰神往的休闲访古胜地。
徐州市彭城七里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彭城七里位于老城区,其建设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微更新”方式进一步补齐了民生短板,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彭城七里”,不仅是推动文化传承、深化文化改革的使命所系,提升功能品质、推动消费升级的现实所需,更是满足群众期盼、创享美好生活的职责所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徐州将以“绣花”功夫,持续改造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以务实举措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精神生活,把彭城七里的建设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
从石磊小区老旧楼道的改造翻新,到下圆墩广场文化氛围的全新构建;从文庙街区商业业态的创新焕新,再到本土品牌的崭露头角,彭城七里正以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细腻方式推进改造,精心书写着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民生答卷。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