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海门房产沪上首秀,完美演绎“双向奔赴”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10-02 21:03:00

“一江相连,两城携手”。跨江融合,不仅是地理的联结、产业的联动,更需人的共鸣与汇聚。10月2日,“海门·后上海·等您来!”沪海房产推介会在上海宝山海上世界启幕。这是海门以“宜居”为纽带,推动沪海两地“融城、融产、融人”深度进阶的生动实践。

活动集中呈现海门多个高品质楼盘,搭建起沪海两地房产交流与生活场景共享的桥梁,现场咨询者络绎不绝,人气高涨。

为保障活动顺利落地,作为海门区房地产产业协会会长单位,江苏海鸿集团以“让上海读懂海门温度”为目标,在区住建局指导下提前部署、精心谋划。

此次房产推介会,海门携满满诚意“抛枝引凤”。八大优质地产项目集体亮相,以覆盖多元需求的产品矩阵,勾勒出区域宜居生活新图景。活动现场通过1:1户型模型展示、宣传片推介、工作人员图文讲解等多元形式,让上海市民“身临其境”感受海门的品质人居与投资氛围。

由海鸿集团投资开发的鸿謇广场,是集“商业+办公+学校+高端住宅”于一体的全新地标。这里不仅是购物休闲的优选之地,更是海门市民生活焕新、城市商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可实现投资居住一站式规划;北部新城的致豪嘉盛苑作为国企精工代表作,以“三进式”归家礼序、点阵式科学布局打造全龄友好社区,赢得不少刚需家庭关注;位于府南地块的澜悦长风,凭借“硬核地段+一线水岸+国企品质”等优势,成为高端改善客群的咨询焦点。“我年轻时在海门上班,这些年海门发展确实不错。现在海门与上海间的交通越来越发达,去海门置业是个好选择。”对海门怀有特殊情感的市民丁女士说道。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海门城市宣传片,以鲜活镜头展现城市的产业活力与生活诗意,从令人垂涎欲滴的地域特色美食到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从现代化产业园区到温馨宜居的社区场景,每一帧画面都引人向往;一旁的主题展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呈现海门在教育、交通、产业等领域的亮眼成果,生动勾勒“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生态,引得不少上海市民驻足观看。

各展位前,工作人员热情耐心,面对市民提出的户型设计、面积配比、购房补贴政策等疑问,均细致解答。专业服务让每一位咨询者清晰了解海门的置业优势,活动首日便吸引了访客近两百组,重点客户节后将积极对接回访。“听说有线下看房直通车服务,打算假期选一天去海门看看。”了解多个楼盘后,上海市民张先生说道。

这份“融人”的底气,源于海门“融城”的硬核实力。

海门,南依长江、东临黄海,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美誉。如今,这里已全面跻身“1+8”上海大都市圈,成为南通唯一与上海、苏南主要城市直接相连的区域,堪称长三角跨江融合“第一门户”。

随着大交通建设加速推进,海门与上海的地理联结持续升级。当前,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稳步推进,“10分钟跨江、27分钟直达宝山、半小时直抵上海市中心”的交通网,正将沪海两地的时空距离缩短至“同城级”;叠加南通新机场、疏港铁路构建的“空铁水公”立体交通网络,海门“好通”优势持续放大,让“沪海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

“跨江即同城”的区位优势,让海门成为承接上海居住需求外溢的优选之地,“工作在上海、生活在海门”的双城生活模式愈发清晰,清晨乘高铁赴沪上班,傍晚携家人漫步长江岸线,曾经的“跨江通勤”想象,正逐步从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日常。

此次选择在上海宝山举办房产推介会,更暗含“融产”的深层考量。海门与宝山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北沿江高铁规划中“海门站至宝山站仅27分钟”的通勤距离,让两地“近邻”关系更紧密。更重要的是,两地产业发展契合度高、互补性强,早年间便构建起高频互动的合作机制。两地政府部门多次互访,产业园区常态化开展调研交流,在人才流动、技术转化、科创协同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已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深度协作生态。

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标杆,宝山集聚了邮轮旅游、绿色低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是众多上市企业的集中加工基地,科创策源能力突出;而海门拥有广阔的产业承载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具备扎实产业基础。

此次推介会既是人居推介窗口,更是产业合作桥梁。工作人员介绍房源时同步推介海门产业优势。不少企业代表了解房产资讯的同时,主动询问海门产业布局,探讨“研发在宝山、生产在海门、安居在两地”的合作模式。“海门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完善,加上贴心的政务服务,不管是投资兴业,还是安家落户都很有吸引力。”上海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感叹道。

为期三天的房产推介会恰似一根“融心纽带”,它让上海市民看到海门不仅是“近邻”,更是可栖居的“第二故乡”;让投资者读懂海门不仅有区位优势,更有“聚人留才”的温度。当越来越多上海人将目光投向海门,当越来越多合作构想落地生根,跨江融合的浪潮里,必将涌现更多属于两地的精彩与机遇。

记者:何天宇

摄像:陆紫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