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吕叔湘中学百年校庆启幕,老中青校友齐聚见证薪火相传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16:21:00

扬子晚报网10月8日讯(通讯员 贡静静 周竹生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10月国庆期间,位于丹阳的吕叔湘中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届校友重返校园,共同见证母校的百年华诞。

现场

校友欢聚:再回母校共叙情缘

对母校的祝福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在电子大屏上生动投影。一大早各地校友就来到母校,他们之中有三三两两的,也有成班成班的。74届高中八个班级的校友身着统一制作的白色T恤衫回母校,成为庆典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次返校的校友中,有95岁高龄的1955届初中毕业生潘光辉老人。老中青数代校友的齐聚,成为百年学府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在新校区设置的“定格百年瞬间”见证者打卡墙前,至少有400名校友驻足留影,用镜头记录下与母校重逢的珍贵时刻。

现场

深情告白:丹阳人的县中情缘

1954届校友,曾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宿迁学院院长的葛锁网深情回忆与母校的特殊缘分:“1951年我考进丹阳县初级中学,即现在的吕叔湘中学,当时我父亲失业在家,1952年政府安排他到县中当工友,起初看管体育仓库,后来在老虎灶烧开水,直至60岁退休。我的三个妹妹也都是县中的学生,我大妹妹在县中高中毕业后,1963年考取南京邮电学院。1986年春,我大儿子也由南京转入县中借读,1988年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我们一家和县中有特殊的缘分和深厚的感情,我爱县中。”这份跨越三代人的深情,正是吕叔湘中学百年育人成果的缩影。

爱县中不仅仅是丹阳人的县中情结,还有县中对丹阳人的培育之恩。1972届校友、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原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深有感触,在文学兴趣小组里,一颗小小的文学种子在他心田发芽。之后,写作一直伴随他成长!1978 届校友、全国著名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木兰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回忆,母校的老师教书也育人,让他们得到了最好的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同班同学中有担任省长的,感恩母校!

从青丝到白发,从懵懂少年到国之栋梁,校友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母校的感激与祝福。在百年更始的新起点上,这些发自肺腑的校友心声,不仅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母校迈向新征程的殷切期盼。

现场

谆谆寄语:AI时代的奋进指南

徐鸣回母校在大会发言中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思考。徐鸣提出要掌握三项关键本领:一是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打开未来一切科学技术的金钥匙”;二是学会人工智能的运用,他精辟地指出“未来的竞争是人与人工智能,是会人工智能与不会人工智能的人的竞争”;三是培育创新思维,他强调“未来是能力时代,知识借助网络唾手可得”,教育要培养能够应变未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这位学长还寄语学弟学妹,在初高中时代要完成三个重要发展: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并把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去发现未来的努力方向。最后他深情叮嘱:“要做一个AI时代的奋进者!”

现场

温情回忆:大麦粥香融入血脉

1985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授戎利建的发言充满了对母校恩师的深切感激。他动情地回忆,当年他们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乡下,学校破例将平房教室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免于天天奔波。为帮助这些农村孩子强化学习基础,学校专门配备了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

“我们的班主任坚持每天夜自习都到校,为我们做个别辅导。周末带离家远的学生到家里吃饭。一碗碗暖心的大麦粥温暖了无法归家的许多个夜晚,那空气中弥漫的温度和粥香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流淌。”戎利建说,英语老师一遍遍地纠正他们丹阳方言式的发音,并鼓励他们:“丹阳话比英语难学多了,这你们都学会了,所以英语你们也一定能学好”,这样的话语让他们信心倍增。

恩师们的悉心教诲让戎利建这个农村孩子最终叩开了科研大门。如今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很自然地以母校恩师为榜样,“全心全意地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快速成长”。

时代期许:培育开太平之栋梁

尽管工作繁忙,日程满满,母校百岁生日之际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也特意抽出时间,回到母校,看望校友和学校师生。在表达对母校祝贺的同时,也分享了她对母校现代化建设的观察。她赞叹新建的校园“不仅有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气息,而且传承了百年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校园”。她深刻指出:“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进行之中,吕叔湘中学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同频共振的。”

回顾历史,李玲表示:“一百年前,吕叔湘中学的成立就是我们的先贤们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以教育救国并矢志奋斗的结果。”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并希望母校在新的百年,“培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类未来开太平的现代化人才,再创辉煌!”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