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四十年】“记”与“忆” 从一城之殇到世界记忆的全球传播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17:34:00
纪念馆的使命,不仅在于铭记历史,更在于让世界听见历史的回响。
2025年8月15日,纪念馆向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发证书。
2025年8月15日,第四批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仪式举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增加到38人,并首次纳入国际友人后代。自2022年起,纪念馆开展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认证工作,这些传承人中,既有幸存者的后代,如夏淑琴外孙女夏媛等;也有国际友人后代,如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等。他们以家族记忆为纽带,在国际活动和社交媒体上讲述历史,让真相在代际传递中延续,为铭记历史、共筑和平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这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正是纪念馆近年来深耕国际传播、构建世界记忆的缩影。纪念馆海媒账号“Nanjing Memorial(南京祭忆)”累计粉丝约9万人,帖文互动量屡创新高,发布的一段张纯如AI复原视频引起海外网友的强烈共鸣。这种超越国界的记忆传承,在数字化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纪念馆推出“守望幸存者”“影像见证”“云上看展”等专栏,用个体故事、历史影像、虚拟展览讲述历史真相。纪念馆以“技术赋能、全球协作”为策略,使国际传播高效触达全球130多个国家的40多家有影响力的海外媒体平台,构建了覆盖海内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同时,纪念馆在微博、微信、抖音等11个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正以全球视野与坚定行动,让南京记忆成为人类共同记忆,让和平的愿景跨越山海。
2017年9月,南京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已超越历史本身,升华为全世界对和平文明的共同守护。《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推出英文、日文、法文刊,面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主要图书馆、研究机构及学者发行,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载体。“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亮相欧洲多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并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入选“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
纪念馆的努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当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南京的紫金草童声合唱团同唱《茉莉花》,当各国青年在“和平海报双年展”中用画笔描绘共同愿景,当白发苍苍的幸存者与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并肩讲述历史,当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在公祭广场共同撞响和平大钟,历史创伤转化为文明交流的桥梁,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正以记忆之光,照亮人类共创和平的未来。
从个体记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到世界记忆,这是一条将民族伤痛转化为人类共同记忆的艰辛之路,更是一条以历史之光照亮和平未来的希望之路。在这里,痛楚化作奋进力量,记忆升华为和平愿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人类的和平添砖加瓦,让历史的回响指引前进的方向。
刘庆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