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四十年】“传”与“育” 从历史现场到精神课堂的薪火相传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17:36:00
历史不仅是凝固的展陈,更是流动的课堂。
今年8月14日,一群穿着校服的青少年缓缓走进史料陈列厅。正值暑期,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纪念馆上演。肃穆的“万人坑”遗址、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幸存者的血泪证言……纪念馆每一处展陈都如无声的教科书,直击人心。纪念馆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使命之一,教育与感染着每一个到此参观的人。
四十年来,纪念馆以“传”为纽带、以“育”为使命,通过多维度教育体系,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厚土壤,让和平理念在代际传承中生根发芽。
青少年来馆参观学习。
近年来,纪念馆还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历史遗址+主题展览+数字科技”立体教育体系。例如,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光华门中国军队的英勇战斗,让参观者感受到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证言新维度”互动展区,观众可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数字人”进行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让历史更具感染力。
为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纪念馆开发分众化教育体系:针对青少年推出“祭忆之声”诵读、“紫金草研学课堂”等活动,让历史教育“活”起来;针对即将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入伍官兵、港澳台同胞、新上岗教师、公职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不同群体设计行前一课、入伍一课、复兴一课、从教一课、入职一课、归国一课等“六个一课”分众化教育模块,将思政课堂与历史教育深度融合,2023年该项目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
以仪式浸润心灵,以艺术传递力量。在纪念馆,教育不仅是静态的参观,更是动态的体验。每逢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纪念馆都会策划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国家公祭日举行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参与者手捧烛火,在“和平之声”的旋律中,以庄重的仪式寄托哀思、祈愿和平。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教育方式,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此外,纪念馆还在全球征集青少年艺术作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通过艺术对话,共同守护历史记忆。
2025年3月27日,纪念馆举行“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中日紫金草合唱音乐会。
在纪念馆内,一抹紫色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紫金草志愿者。这支队伍自成立以来,注册人数已发展至近3万人,其中包括由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697名在宁高校留学生组成的紫金草国际志愿者队伍。日本志愿者黑田薰用中文向观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埃及志愿者法易通过社交媒体向阿拉伯世界介绍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历史。他们以多元视角、多语种讲述,让历史真相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
四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开馆至今纪念馆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1.5亿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群体占比超七成。无数参观者在此经历思想的蜕变——从对历史的初步认知到对民族苦难的深刻共情,从被动接受史实到自觉成为记忆传承者。来自广东的大学生陈祉霖在留言簿上写道:“以前只是在课本上读到这段历史,来到纪念馆后更加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我们更要努力守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宁。”
纪念馆的教育实践也让海外受众感触良多。“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项目已成为国际和平教育的品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遗址寻访、和平手工等特色活动建构了国际青年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在他们心中播下和平的种子。正如日本爱知县青少年访华团成员马岛美辉所言:“日本教科书的内容远不及纪念馆展陈详细,这段历史不容否认,我要把真相告诉更多人。”
纪念馆以教育为纽带,将民族伤痛转化为精神力量,让历史记忆在代际传承中永续,让和平理念在心灵浸润中生根。
刘庆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