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四十年】 “建”与“藏” 从空间载体到城市地标的迭代升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18:27:00
四十载风雨兼程,一座纪念馆的“成长”轨迹,恰是一段民族记忆从零散到系统的镌刻历程。从“无”到“有”,由最初占地2.5万平方米的悼念遇难同胞的纪念场馆,发展为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四十年间,纪念馆以建筑空间的迭代升级为载体,以历史记忆的传承创新为内核,完成了从“遇难同胞纪念地”到“国家记忆之场”的庄严跃升。
1985年,建成开放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貌。
将时间指针回拨到1982年。日本文部省公布教科书审定结果,其淡化对外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行径,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极大愤慨。1983年,南京市响应民众诉求,设立“‘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在侵华日军江东门集体屠杀地及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上启动纪念馆建设。1985年8月15日,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纪念馆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核心,通过文物史料、展览陈列和教育传播,建构起一个既呈现历史真实又寄托情感共鸣的记忆场域。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开馆。
每一次扩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历史事实与和平理念的具象化呈现:1995年二期工程完工,史料陈列厅的扩建与改陈,遇难者名单墙上的一个个名字,都在还原史实中让历史的厚重触手可及;2007年新馆(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以“从灾难到和平”为主题,“和平之舟”的场馆造型冲破阴霾,象征历史创伤向和平愿景的转化;2015年三期扩容工程完工,聚焦“胜利”主题,形成“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展厅”空间序列。新增“三个必胜”主题展区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让历史的叙述更加完整,成为人们寄托哀思、铭记历史的重要场域。
2014年12月13日,冬阳斜照下的纪念馆迎来历史性时刻——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庄严举行。半垂的国旗,肃穆的国家公祭鼎,长鸣的警报,《和平宣言》的宣读声——这些庄重的仪式化表达,让历史的回响穿越烟云,将民族的悲恸淬炼成永恒的集体记忆,告慰遇难者、警醒每个人。这场以国之名举行的祭奠,不仅让个体哀思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江河,更重塑了这座纪念馆的存在意义:从地方纪念场所,升华为承载国家记忆的精神地标,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对话合作的重要力量。
2007年12月13日,三期工程建成后的新馆馆貌。
以国家公祭为支点,以教育服务为纽带,纪念馆将国家纪念场所的功能拓展为多维度的“记忆传承场”与“和平同心圆”,通过构建“历史认知—情感共鸣—价值塑造”的教育闭环,通过“和平寄语墙”“和平之声”“祭忆之声”“让记忆照亮未来”等一系列国家公祭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当代转化,凝聚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奋进力量。
如果说纪念馆是一座精神丰碑,那么馆内的文物就是丰碑的核心基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真相的代言人。自1985年开馆以来,打捞散落的历史碎片,还原历史真相的工作从未停歇:从最初“万人坑”遗址的三次考古发掘、考证与保护,到大规模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并收集2750多份受害者口述资料,现在纪念馆已形成完善的海内外文物征集、保护与利用机制。纪念馆现有藏品10.6万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9件(套)、二级文物319件(套)、三级文物824件(套),这些从海内外征集入藏的文物、档案、史料、照片以及音像资料,如同一块块拼图,渐次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四十年来,文物史料征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日本正义人士调查和搜集加害者的自白,到国际友人后代将历史见证物带回南京;从海外华人搜寻史料,到国内藏家捐赠文献;从前往日本旧书店搜集书刊,到远赴欧美各国查阅档案……从世界各地捡拾起那些散落的历史碎片,让那段惨痛历史的细节愈发清晰,让一代代人接力铭记。
历史之镜,在岁月流转中越擦越亮。2004年,纪念馆率先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当年接待观众114万人次。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后,参观人数呈爆发式增长。纪念馆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无数参观者,在这里加深了对民族苦难的认知,成为“祭忆”的自觉传承者。
杨丽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