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本周是“国际书信周”,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书信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0 14:19:00

10月9日是“国际邮政日”,本周也是国际书信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扬州市邮政部门了解到,以江都区为例,2024年江都区共收寄函件8.33万件,而在高峰时的1993年,江都一年共收寄平、挂信函710.94万件。从710万件到8万件,书信量锐减近99%。作为沟通事件、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书信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必要写信吗?

泛黄首日封

10月9日上午11时许,邮递员李生芳像往常一样,打开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仁丰里街区的邮筒,取出里面寥寥可数的邮件,“有手机了,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这个邮筒多数是游客给亲友寄的明信片,一年大概在200件左右,平均一天1件都不到。”

记者走访扬州市区文昌北苑、文昌花园等多个小区,各小区均设置了信箱,有不锈钢的、有铁皮的,有的单独设置在楼外,有的嵌入墙体。但除了订阅报刊的家庭,真正使用的居民很少。文昌北苑的张奶奶告诉记者,自从装了电话,就没收到过信件。

几十年前的纪念封

邮筒、信箱渐遭冷落,令江都邮电退休职工徐乐飞十分感慨。他说,书信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8分钱的邮票,寄托着对远方亲人无限的思念,“我们家到现在还珍藏着许多年前的家书,拿出来回味,往事就好像在眼前。我想,和我一样,舍不得丢掉书信的,也大有人在吧。”

10月9日晚,在徐州上大学的扬州学生小陈,通过手机微信与父母分享校园趣事和所见所闻。她说,自己平均一天发出微信200多条,加上与同学朋友的“短信对话”,每天发出的信息超过300条。与此同时,在扬州一家企业工作的夏博士,正通过笔记本向欧洲客户推介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客户群遍布全球,工作时我就把微信等通讯工具挂在电脑上,不能错过每一个客户的信息。”

徐乐飞对此认为:“本质上,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条都有明确的交流对象、清晰的交流主体、具体的交流内容,完成了写给谁、谁在写、说什么、谁在看的闭环,仍属于完整的书信范畴。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通信方式的变迁,使地理距离不再成为交流障碍,也使得原本的‘长信交流’变成了‘短信交谈’。”

“苏超赛事期间,城市间书信往来不断,掀起了一个个书信高潮,很多书信的阅读量都达到了十万以上,这充分证明书信始终是最优雅的交流形式,而且从不过时。”徐乐飞说,从古代的竹简、木牍、绢帛、纸张,到近代的信纸、信封、邮票,再到现在的即时通讯、微信短信,书信历经数千年演变,但其用于交流的意图、所承载的内容与情感,始终未变,这也是书信的“灵魂”所在。

“一封家书就是传递亲情的乡愁,一封情书就是互诉衷肠的缠绵。人们写信往往需要精心构思,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这种写作过程本身就是情感沉淀和升华的过程,这是即时通讯工具难以做到的。此外,写信,还有书法的价值,有距离产生的美感,所以我认为,写信还是有存在价值的。”徐乐飞对记者说。通讯员 程宝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