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⑤从“靠天吃饭”到“靠云吃饭”!仲晓磊的“农业科技逆袭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1 16:58:00
“以前打农药十个人忙一天才200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干600亩;从前种地全凭经验‘靠天吃饭’,如今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智能监测、精准灌溉……”谈及这些年农场的变化,南通海安可新家庭农场负责人仲晓磊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从城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到带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仲晓磊用十余年时间,在田野间书写了一段“科技兴农”的奋斗故事。
返乡起步遇挫折,农技支持重燃信心
2009年,仲晓磊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海安城区工作,过着稳定的城市生活。2012年,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农村发展的期待,他毅然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后备干部。刚回村,仲晓磊就敏锐地察觉到农业领域的广阔前景。“当时就觉得,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现代农业肯定有奔头”,父亲仲从生又是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农机手,父子俩一拍即合,决定承包200亩土地,开启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的第一步就给了仲晓磊沉重一击。“第一年就碰到雨水特别大,自己又没经验,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都没跟上,最后一年忙下来,等于白干了。”回忆起当初的窘境,仲晓磊坦言,当时心里满是挫败感,甚至产生了“算了吧”的放弃念头。
就在仲晓磊陷入迷茫时,镇上的农技员主动找上门来,“他们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怕,有啥问题我们来培训指导’,还帮我分析失败原因,教我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农技员的支持像一剂“强心针”,让仲晓磊重新燃起了信心,他开始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跟着专家老师和农技员系统学习农业技术,从土壤检测到作物管理,一步步补齐“专业短板”,也更加坚定了走“科技种粮”之路的决心。
父子“博弈”引新机,无人机开启智能种植
在学习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仲晓磊始终关注着前沿农业设备。一次农机展会上,一台植保无人机让他眼前一亮。“工作人员介绍说,无人机打药效率高、喷洒均匀,还能节省人工成本,我当时心里就痒痒的,特别想买一台试试。”
可当仲晓磊把想法告诉父亲仲从生时,却遭到了坚决反对。“我搞农机30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东西能治虫、能打药!”仲从生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在当时,植保无人机在当地还很少有人使用,“没人用过”“不相信效果”成了老农机手心里的坎。
“爸,这是新技术,肯定比人工强,咱们得相信科学!”面对父亲的质疑,仲晓磊没有放弃,他一边搜集无人机植保的成功案例,一边带着父亲去实地考察,在反复沟通和实地验证下,仲从生终于松了口,“既然你这么坚持,就买一台试试,不行再说!”
没想到,这台无人机一用就离不开了。“以前200亩地打药,要找十个人忙一整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打600亩,不仅效率提高了3倍,农药用量还减少了,喷洒也更均匀,作物长势明显更好。”仲从生的态度彻底转变,从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现在只要有农业前沿设备,我比儿子还想第一个尝试!”
尝到科技的“甜头”后,仲晓磊的步伐更快了。他引进多光谱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通过无人机采集的田间数据,精准分析作物长势、土壤肥力,实现了“可变量施肥”,哪里缺肥、缺多少肥,数据说了算,避免了肥料浪费,也让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校企合作搭平台,智慧农业引领致富路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技术不断升级,仲晓磊不再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朝着“全程智能化”的目标迈进。2022年,在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他与南京农业大学达成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智慧农业软硬件系统。如今,在可新家庭农场里,只要打开手机APP,田间的温湿度、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点击“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设备就能根据数据自动精准供水施肥,真正实现了“手机管田”。科技的加持,让农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18年,农场实现稳定盈利;2024年,承包规模扩大到1000亩,年产值达到350万元。“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仲晓磊不忘带动周边农户。他成立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田托管等服务,帮助更多人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截至目前,他已带动60个农户和10个种植大户共同致富,辐射农田面积超过6000亩。
瞄准全程无人化,助力“靠云吃饭”成常态
如今,仲晓磊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技术——AI激光除草机。“现在播种、插秧、施肥、打药、收割,大部分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但除草还需要人工,效率低还容易伤苗。AI激光除草机可以精准识别杂草并清除,完全不用人工。” 仲晓磊说,下一步他计划引进这一设备,力争让农场实现“播种、插秧、施肥、打药、除草、收割”全程无人化。
从200亩地的“试水”,到1000亩地的“智慧农场”;从最初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靠云吃饭”,仲晓磊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会“种地”,更要懂“技术”。“我希望通过我的尝试,让更多农民看到科技的力量,一起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仲晓磊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在他脚下的这片田野上,科技兴农、智力助农的种子正生根发芽,结出充满希望的果实。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李金辉(实习)
后 期:王刚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