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启东抗战记忆㊷ | 海启抗日根据地全面强基筑垒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10-14 15:53:00

县委在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后,将基层党组织、政权及群众团体的整顿、巩固与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为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夯实根基、筑牢防线。

斗争淬炼党的组织“先锋队”

反“清乡”斗争期间,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多数投身民兵队伍掌握武装,全面推行“党员军事化”建设。截至1943年12月底,全县40个党支部完成改造升级,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吸收斗争中涌现的先进分子入党。党员数量从反“清乡”前的770名增至1945年6月的2768名,总支、支部发展到82个,实现了党员队伍规模与党组织战斗力的同步跃升。

斗争中涌现出陈清、蒋拔、李若松等一批优秀党员代表,他们带领群众浴血坚守,受到苏中四地委、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的通报表彰。各地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创造模范支部”活动,8个支部荣获“模范支部”光荣称号。为深化党建质效,1944年9月起,东南地区分3期选派50余名骨干赴四地委整风队学习,每期时长3至4个月,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1945年春节后,各乡支部通过复盘总结,普遍开展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整饬组织纪律,吸纳新一批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

基层政权改造建设“换新天”

县委始终将乡政权改造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反“清乡”斗争紧张阶段,依据干部现实表现调整原有乡长人选,至1943年12月,在重点建设的104个乡中,绝大多数乡长、副乡长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不过仍暂时保留保甲制度。1944年9月起,东南地区启动乡政权彻底改革,废除保甲制、建立新乡制,全面推行民主政治。

▲实行新乡制。图为地区乡选统计表

改革先在海东区民本乡、海中区占先乡、吕西区吕复乡、富余区新河乡试点,通过乡选废除保甲、设立村组,构建“三三制”民主政权。1944年冬,在试点成功基础上逐步铺开:各区组建乡选工作队,发动群众划分村组、建立选民小组、选举代表,村长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随后召开全乡代表会议,以“豆选”方式选举正副乡长及乡政委员,成立乡政委员会。截至1945年7月,全县7个区113个乡中,29个乡完成民主选举,84个乡完成人事调整,55个乡建立乡政委员会,彻底终结保甲制度,削弱封建势力根基,实现了海启人民第一次自主行使民主权利、选举当家作主政权的历史跨越。

群众团体凝聚力量“聚星火”

1944年夏、秋季攻势胜利后,群众团体迎来蓬勃发展期。农抗会主动作为,中心区开展查减清算工作,边区推进“二五减租”斗争。1944年夏收期间,全县7个区农抗会发动22866名佃户参与减租斗争,减租粮食达68419.02石;截至年底,92个乡建立农抗会组织。工抗会同步发展壮大,18个乡成立工抗会。

▲《红霞满天—启东妇女运动史料汇编》一书中所列部分女烈士

经过1944年秋收、1945年夏季“二五减租”及查减倒租运动,群众被广泛动员组织起来,抗日热情与生产积极性充分激发,根据地掀起参军报国与生产建设的热潮。妇抗会建设同样成果丰硕,反“清乡”前仅5个乡有妇抗会组织,斗争期间通过织公布、做军鞋等生产活动凝聚妇女力量,至1945年8月,44个乡建立妇抗会,涌现出董巧芬、邱凤兰、杨庆云、姜家妈妈、季云兰等一大批妇女积极分子。许多革命老妈妈在斗争中冒险掩护干部战士、悉心照料伤员、踊跃拥军支前,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巾帼力量。

▲董家妈妈杨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