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新声” 传递新时代好声音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1 19:35:00

以“理论+”、实境宣讲的创新模式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深耕理论宣讲沃土、厚植理论普及根基,结合街情社情,着力推动理论宣讲工作“接地气、聚民心、强实效”。

非遗技艺与理论宣讲相结合

厚植根基》》》

载体资源全面摸排

理论宣讲要“落地生根”,载体资源必不可少。为此,下关街道全面摸排辖区内的各类载体资源,现已推出 30 余处特色载体,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点位、冬训实境课堂、滨江沿线、特色园区、自有阵地等,常态化开展实境宣讲和研学活动。

用好文艺资源形成宣讲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资源点位方面,有南京史料条约陈列馆、下关历史陈列馆等,这些场馆不仅成为理论宣讲的“阵地”,其自身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为理论宣讲提供了生动案例。阅江楼景区、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101明潮里等自然景观和特色园区,则可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实境宣讲提供独特场景。

专家名嘴建强队伍

用群众熟悉的话语体系和喜欢的表达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讲队伍必不可少。

在“下关新声”宣讲团60余名宣讲成员中,既有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街道领导、能够运用群众语言的社区工作者;也有像查选中这样既是航运法律专家,也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有诸如原海军一〇一工厂船模设计工程师王以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馆长苏真等特色鲜明、积淀深厚的身边人物;而善讲百姓故事的“百姓名嘴”王绍礼、高文强、周静等力量的加入,也使得宣讲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可亲可敬、可学可用”。

创新实践》》》

“理论 +“增强宣讲实效

将普法宣传巧妙融入理论宣讲


“理论 + 非遗”“理论 + 实践” …… 以“理论 +”模式不断解锁宣讲新场景的“下关新声”,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在持续增强。

“理论 + 非遗” ,世茂滨江社区开展的 “‘纸’间艺术绽芳华,非遗传承润民心” 主题活动,东炮台社区开展的螺钿手工制作活动,居民们在指尖非遗体验与党的创新理论交融中,感受文化熏陶与理念浸润。

“理论 + 实践”,下关街道城市公众委员、城市治理志愿者联合热河路社区,在天妃宫小学开展的“植此青绿,食安同行”主题宣传科普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

“理论+文艺”,用好辖区内朗诵团、合唱团、民族舞蹈、诗社等文艺资源形成宣讲合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文艺浸润中“声”入人心。

“理论+普法”,唐山路社区联合鼓楼区法学会举办民法典专题讲座,将普法宣传巧妙融入理论宣讲,将法治教育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实境宣讲“活”起来

今年以来,下关街道针对群众希望活化理论宣讲形式的需求,强化挖掘并发挥辖区特色文化和历史资源,将下关的红色文化、历史故事、发展成就等融入宣讲内容,把理论宣讲的大主题变为群众喜爱听的小故事,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下关新声·行走的课堂”实境宣讲

在下关街道“下关新声·行走的课堂”实境宣讲暨商埠街社区“缅怀先烈志 铭记英雄魂”主题活动中,受邀代表相聚在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通过“行走的课堂”,让红色记忆从书本走向现实,让理论宣讲从会场走进实境。

丰硕成果》》》

“下关新声”深入人心

下关街道 “下关新声” 理论宣讲品牌建设工作中,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真正实现入脑更入心。

下关街道也将持续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子,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理论宣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讯员 张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陶善工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