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南京发现新物种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5-22 14:47:00

黑鸢翔集、江豚逐浪……

近年来

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

栖息繁衍的美好家园

新增!

南京珍珠泉再添新物种

南京市浦口生态环境局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在珍珠泉景区内发现两种江苏省生物名录中未记载的物种——串珠藻与叉钱苔。这一发现标志着珍珠泉景区作为生态保护与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再次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研究贡献了关键成果。

珍珠泉景区地处南京市浦口区老山腹地,自然禀赋独特丰富。此次发现的串珠藻与叉钱苔均生长于珍珠泉镜山湖及周边湿地环境中,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已处于濒危或渐危状态。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介绍,串珠藻属于红藻门,它的绝大部分目前都是海洋里的。这次发现的串珠藻属于淡水红藻。淡水红藻属于海陆演替过程中的一种孑遗的植物,分布区非常狭窄,通常分布在非常清洁的泉水、井水里面,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少有。据悉,第一次在珍珠泉景区发现串珠藻是去年12月5日,此次的新发现体现了当地优质的水环境。

此次发现的另一个物种——叉钱苔,为钱苔科钱苔属多年生漂浮或湿生草本,属于苔藓植物,叶状体分叉如古代钱币。它同样对空气湿度和水质纯净度有较高需求。

串珠藻及叉钱苔的发现,是珍珠泉景区生态环境持续优质的鲜活见证。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

近年来,浦口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修复生态,更大力度保护环境,“生态宝岛”成员不断更新。根据调查,老山最新发现的物种数达到了2083种。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新物种频频“打卡”南京

地处长江进入江苏第一洲的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南京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我国首个长江洲滩型湿地公园。2000年底,江宁区对新济洲进行“生态移民”。如今,湿地内的洪泛平原湿地、沼泽地等区域,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近70种越冬候鸟提供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去冬今春,我们新发现物种还是比较多的。首先,维管束植物由584种已经增加到638种。鸟类由224种增加到231种。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豆雁,这些都是我们今年新增加的。”

今年1月,高淳东湖村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在溧水无想山,首次在天池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随着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来“宁”栖息繁衍。

监测网络越织越密

让生物多样性之美持续绽放

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工作,南京先后在新济洲和老山建成启用了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和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型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和样点共114个。

浦口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老山野外布设了32个样方、样线、样点,通过各种高科技的手段,如红外相机、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以人工观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方式,对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植物等,开展全方位的观测与保护工作。

近年来,南京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成立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划定12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共计1470.98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

去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针对秤锤树、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本土珍稀动植物,南京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呵护,让“罕见”变“常见”。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地区、重要物种进行长期观测,建立南京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加强对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生态岛、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廊道建设,不断改善动植物的生境条件。

今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从聚焦单个物种保护

向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

南京正实现通过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

为珍稀物种营造良好生存环境

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内容来源丨南京生态环境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