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的诗人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6-30 17:34:00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南宋·赵师秀《约客》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北宋·苏轼《南歌子·湖景》
空斋数点黄梅雨,添得芭蕉绿满庭。
——宋·吕徽之《夏景》
正逢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带来的不便,常令现代人烦忧。然而在古人笔下,这个时节却呈现出别样的诗意与生活智慧。
他们将自然现象凝练为文化意象,不仅化解了潮湿带来的困扰,更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中,滋养出独特的审美境界与生活哲学。
梅水烹茶:古人品茗见风雅
在历史典籍中,梅雨的出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西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中便记载:“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对文人墨客来说,雨季悠然宅家看书、吟诗,确为修身养性之雅事,自然也少不了一杯茶相伴。
古人爱茶,在存储茶叶方面颇有心得。唐代陆羽《茶经》提到储存茶叶时,用纸囊或绢布包裹茶饼后,放入陶瓶密封保存,十分讲究。其中纸囊是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缝制而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茶的香气不散失。
《茶经》中还提到一种干燥茶叶的专门器具——育。“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即在梅雨潮湿季节,使用育来明火排湿。育整体类似一只烘箱,是以暗火热灰复烘防潮的干燥工具。它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内分两层,下层放火盆,上层放成串饼茶,旁边有门方便操作。
《茶经》中的育(示意图)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此器可用来盛放饼茶,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当茶饼潮湿时,也可用于焙炙。
对于泡茶之水,古人亦十分讲究。雨水自古便被奉为烹茶佳水。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即有关于雨水烹茶的情节。
贾母带着众人来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妙玉亲自捧着一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的小茶盘,内放一只五彩小茶盅,奉给贾母。贾母问:“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juān通“涓”,指密闭封存使之澄清)的雨水。”
清·红彩诗句盖碗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明清时期苏州文士每到梅天会备好缸瓮,承接雨水:“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
清代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中也有“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的描述。恼人的梅雨化为了杯中风雅,开启了一场融合自然时序与生活美学的仪式。
梅雨氤氲:古人除湿有妙招
梅雨时节潮湿阴暗,室内闷热难耐。此时衣物不仅容易受潮,洗后也不易干,甚至会产生异味。
宋代文人梅尧臣的《梅雨》便写出了梅雨季最让人头疼的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bú,指因受潮而生霉)素裳。”
就连明代药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吐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南朝·博山式陶香薰 南京尧化门前新塘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北宋·青白釉瓷香薰 南京浦口星甸北宋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北宋·玉碗及香料 南京中华门外北宋长干寺地宫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在没有空调和烘干机的古代,老祖宗在除湿防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智慧。香在古代运用广泛,古人在书房、卧房、客厅等场所都常备熏香。
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提到,香与药同源,可帮助人们调理身体。在梅雨季湿热的天气,古人常把艾草、菖蒲、苍术等做成熏香粉,于铜炉中闷燃,用烟雾除湿祛秽,不仅驱除蚊虫,还能提神醒脑。
明·陈洪绶 斜倚薰笼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熏笼对于古人来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常用之物。上至宫廷、官宦大户人家,下至寻常百姓家,生活中都会用到。
古人使用熏笼熏烘衣被时,先将一盆热水放到笼罩下面,将要熏烘的衣物、被褥等摊铺在笼罩上,热气浸润衣物、被褥,然后再将炭火盆放在笼罩下,并加入香料。此时热气和香气同时对衣物、被褥熏烘,经过熏烘的衣物、被褥香气持久不散,让除湿变得风雅起来。
梅雨味道:古人巧手制美食
瞻园梅子(图源:金陵摄影)
湿热的梅雨季节,孕育出江南地区一些独特的饮食。这个季节,正是青梅转黄时。青梅的食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以梅酸调和羹味。
青梅佐酒是古人青睐的吃法,如南朝诗人鲍照的《代挽歌》写道:“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明代《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于后世。
湿润多雨的天气让食物的储存成为一大难题。在漫长的岁月积累中,人们发现了一种让食物和潮湿气候共存的方式——让食材发酵生霉,成就另一番风味。
清代范寅在《越谚》中记述会稽和山阴(今浙江绍兴)两地风物民俗,其中写道:“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这便是绍兴著名菜肴霉苋菜梗的做法。
利用梅雨季高温高湿,人们以老卤发酵苋菜梗、豆腐等食材,产生独特咸鲜风味,化腐朽为珍馐,体现了顺天应时的生存哲学。
黄梅天的不便之处,在古人眼中却别有一番滋味。面对连绵的梅雨,他们用风雅方式化解潮湿烦闷——“梅”而不“霉”,“湿”可成“诗”,将平凡日常化作生活的诗意注脚。
内容来源 | 博物南京、唐陆羽著《茶经》、清顾禄著《清嘉录》、清曹雪芹著《红楼梦》、王文涛《从“熏笼”到清宫“火车暖床”的演变》、南京日报、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