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新质”领航,点亮“创新高地”麒麟坐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5 11:42:00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南京麒麟科创园将重点围绕新一轮省院合作协议、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等重大机遇,继续奋力践行“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的重大要求,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奔向生产线”,以冲刺之姿决胜“十四五”收官战。

南京麒麟科创园

关键词:最硬核

瞄准“重大原始”,“高原”之上起“高峰”

今年春节,DeepSeek火遍全球,在麒麟科创园南京智算中心,全国产算力版DeepSeek第一时间上线,率先在零售业务实现应用场景落地。随着二期项目基本建成,该中心成为长三角地区已投入运营的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全国产化智算中心。去年该中心在青海建立分节点并开启运营,成为首个完成东西联动、融入“东数西算”工程的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在麒麟科创园,这样的“大手笔”不在少数。按照省院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在宁重点培育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今已成硬核科技集群。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早已部署并先行示范。该基础设施建设了国内首个云—网—边—端一体化的算力基础设施试验场,已实现南京、北京、郑州、重庆等6个节点城市数据中心的算力并网,获批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并入选国家数据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

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试验平台完成基础建设进入设备集成与系统调试阶段,为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支撑,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引领地位,支撑“双碳”目标。

“开源软件基础设施”入选江苏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治理平台,获取分析开源软件2.4亿款;“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实现企业级大数据决策存储架构及传输模式,并在能源、医疗、市政、铁路等领域形成示范应用。

瞄准“重大原始”,助力破解科技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瓶颈,麒麟科创园生而“顶天立地”,专注硬核科技创新:中科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团队完成中国科学院“弘光专项”,参与研制出业界首颗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和北斗导航的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功研发国际领先的极低比特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已自主研发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问天Ⅰ”类脑计算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依托高端资源集聚的显著优势,园区大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与升级,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的前沿“大设施”,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凭借雄厚的研发底蕴与平台支撑,园区新研机构获批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及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据统计,园区新研机构累计搭建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45个,研发服务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累计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7项,为持续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展现了承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强大能力。

关键词:最智慧

广聚“麒麟之才”,凸显“塔尖效应”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麒麟科创园来说,这里“麒麟之才”荟萃,堪称全市“最强大脑”最集中的塔尖区域之一。

目前园区“中科系”院所已集聚各类人才1000余人,形成一支梯队合理、骨干突出、结构完善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去年,园区18家新研机构新增研发投入3.09亿元,累计申请专利209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22件,硕士及以上科研人员732人,以上4项指标在全市15个板块园区中总量位列第二,平均完成量常年保持全市第一。

“第一”背后,归功于顶尖资源集聚形成的“塔尖效应”。作为“院省合作”成果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园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使命职责,突出空间集聚、学科集群、要素集中,全面打造中国科学院麒麟区域创新高地,已成为北京以外“中科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建成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系列核心载体,土壤所、地湖所、天光所搬迁入驻,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重组;先后引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计算所等6家研究所,在园区成立7家“中科系”新研机构。以此为带动,园区不断强化与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苏交科集团、中国钢研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陆续成立了11家高校系、龙头企业系新型研发机构。这一布局显著提升了园区基础研发能力,为高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提供了源头支撑。

据统计,园区已集聚“中科系”企业162家,其中,各研究院持股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这些企业多为信息通信、人工智能、软件、能源等产业领域,企业总估值超200亿元,累计营收近35亿元。

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先进的卫星通信产品和技术,成功保障央视直播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年度营收超2亿元;中科方寸知微(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边飞边思考”自适应巡检无人机,应用于多省份共12万余公里输、配电线路,年度营收近1.5亿元……

关键词:最畅通

“5V一体”转化,激活产业跃升“麒麟动能”

如果说原始创新是“0到1”,那么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就是“1到10、100”。这一过程,依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麒麟科创园,园区人以战略定力专注科技创新“一件事”,多年埋首耕耘,完善贯通式成果转化体系,正换来收获季的硕果盈枝。如今,越来越多“中科系”科研成果“瓜熟蒂落”,成为走向市场的科创产品。这种厚积薄发的快速突破力,推动园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带动园区发展铆足后劲、能级加速跃升。

既可以拿起绣花针“穿针引线”,又可以轻松拎起工具拧螺丝,手部25个自由度复现90%以上的类人灵巧操作,技术水平比肩国际巨头……最近,麒麟科创园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灵巧手”火了。目前,搭载该产品的“无际”工业机器人正开展中试阶段产品测试,即将进入工厂替代人类完成工业品高速抓取、零部件搬运及装配等工作。

刚成立满一年的中科硅纪团队,能在短期内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离不开麒麟科创园推出的“5V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5V”是指在地方政府、“中科系”母所、南京研究院、成果研发团队、产业化服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五方共赢。以“灵巧手”项目为例,通过麒麟科创园和中国科学院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共同筛选并进行成果转化孵化。在产业化服务团队的帮助下,科技成果研发团队以离岗创业形式成立产业化公司。

在此基础上,园区配套制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相关管理办法,并协同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在创业资金、股权投资、项目推荐等维度,提供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市场拓展的全周期服务,创造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麒麟速度”。

激活产业动能跃升,还离不开营商环境优化、卓越创新生态打造。园区于2021年上线“小麟通”企业服务品牌,组建“小麟通”企服专员团队,搭建企业智慧服务平台,成立总额达50亿元的各类投资基金,上线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人人都是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天候、全周期”的“店小二”式服务。为保障人才安居,园区还建设了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定向人才房,按照“限定销售对象、限定销售价格”模式提供给各类高端人才,同时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各方面配套保障,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麒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