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 兽首人身纹陶纺轮:史前南京的“神秘面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6 13:33:00
近日,“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开幕,388件/套文物展品再现了史前时期至商周的江南历史图景。展品中,出土于南京六合区羊角山遗址的兽首人身纹陶纺轮,为观众展现新石器时代南京的“神秘面孔”。
这件陶纺轮直径5.8厘米,厚2厘米,为灰陶质、扁圆形,中间有一孔。侧面装饰三道弦纹。纺轮上浅刻有兽首人身纹饰。兽首侧视,身躯较短,作站立状,四肢张开,似人形,线条简洁流畅,形象栩栩如生。
专家介绍,六合区羊角山遗址1988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房屋地基、灰坑、陶灶等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石器、陶器和骨制品,为后世勾勒出这一时期南京先民生存发展的情景。
资料记载,羊角山遗址出土的纺轮分别刻有人物、五星翅膀、C字形的图案。当纺轮转动时,分别出现人物侧身翻、飞转的五星和放射的几何纹,使周而复始的机械运动被描绘得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纺轮中,以这件刻画“兽首人身”的图案最为著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难得的精品,展示了南京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水平。
纺轮的出现,是原始纺纱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标志着生产力划时代的解放,是远古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和纺织文明的启蒙。纺轮一般为圆形、扁平,中间有孔,孔中插棒,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这比用手捻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纺轮的出现是原始纺纱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有了纺轮,才有柔软的纺织物的出现,纺织物逐步地代替了兽皮、树叶等其他原始的裹身物品,朦胧的文明得以萌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文
图片来源:南京市博物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