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决赛结果出炉,你最喜欢哪队?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16 21:44:00

从央媒到省媒

这个八月

众多媒体的目光频频关注南京

因为这里正齐聚着

来自世界各地的“创客”们

他们用数字艺术讲述着南京故事

央视网报道

中国日报网报道

微讯江苏报道各级媒体聚焦:南京叙事,全球回响

以大报恩塔风铃为线索,串联起丝路贸易的文明对话;连接千年秦淮,共同绘制祈愿者的愿望之河;从城砖开始,收集历史碎片,走进城市记忆……

8月14日,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现场,一场汇聚多元主体的“文化对话”精彩上演,全球青年创客通过模型讲解,勾勒出数字创意激发文化创新表达的生动图景。

“为国际协作树立了新标准”

“为其他机构树立了效仿的标杆”

“为南京焕新其全球文化对话中心的

城市品牌作出贡献”

……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

对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

全球创客大赛的评价

更是他对这场赛事深层价值的认可

在他看来

这场连续两年举办的赛事

早已超越了普通竞赛的范畴

那么,这场大赛究竟有何特别?

这是一场国际青年的文化接力

2025年,正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坐拥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城南长干里片区通常是市民与游客认识南京的“第一站”,承载着一代代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城墙、大报恩塔、秦淮河等地标在此交融共生,构成有机统一的文化整体,也成为本次大赛的创意源泉。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高校的深度参与和学术支持,共吸引了19个国家的近700名青年创客以“一城·一塔·一河”为主题提交创意提案。

经过层层选拔,来自中国、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8支队伍、31名选手入围决赛,通过跨文化、跨国界、跨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创与共享体验,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

这是一次数字遗产的创意实践

用风铃和灯烛重塑琉璃塔记忆、承载着“一城”记忆的船只在“一河”中航行、18块刻有南京文物回归故事的历史碎片构成时光之河、参考旧照“再现”中华门城楼、连接千年秦淮绘制祈愿者的愿望之河、探索龙脉文化构建流动的文化长廊、用跨门的动态感受古今穿梭……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决赛现场

一件件获奖作品以巧思激活历史

让“一城·一塔·一河”

在现代创意中焕发新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全球青年创客究竟以怎样的创意

为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

让我们一起揭晓获奖作品创意装置

走进文化遗产“数字世界”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冠军

团队:Echo Silk 丝路余声

作品:生铃之园

亮点:由中国、阿塞拜疆、印度三国选手组成,因都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取此队名。为了让“永不消失的遗产”与现代记忆共鸣,作品通过风铃等艺术装置重塑并唤醒“一塔”的气韵;AR体验中,流动的光韵指引着承载“一城”古记忆的船只,在“一河”之上缓缓航行。观众沉浸其间,与博物馆空间形成奇妙的动态共生。

最佳遗产叙事奖

团队:Pixelated Pagoda像素宝塔

作品:Canopy of Echoes回声之冠

亮点:由来自中国、英国、印度三国选手组成,旨在于流动的城市记忆中续写我们共同的故事。装置由18块刻有南京文物回归故事的碎片组成,起伏如时光之河。观众驻足时,碎片会定格历史片段,呈现独特城市记忆,体验尾声还可参与续写城市故事。其外观参考中华门城楼旧照,以悬浮轻质屋顶再现“城楼”与城墙,引导游客发现独特视角。

最佳全球吸引力奖

团队:Grid Studio 网格工作室

作品:门语

亮点:听门启两界,见城渡千年。作品设计沿秦淮河流向铺展灯带,搭配四座重点城门的立体装置,定向喇叭里流淌着南京城一日的光阴故事。游客穿行过城门,便能在动态中感受古今穿梭;指尖轻触城砖,转瞬点亮震撼瞬间。

最佳美学奖

团队:Luxcore光核设计

作品:Luxflow 光流

亮点:探寻龙脉文化的脉络,让古今自然交融。这一互动文化装置由塔段、城段、水段巧妙衔接,观众穿行其间,在移步换景中探寻龙脉文化的脉络,宛如踏入一条流淌的文化长廊,在光影的流转中感知历史与当下。

最佳互动体验奖

团队:Digital Salted Duck 数字盐水鸭

作品:愿河

亮点:连接千年秦淮,回应世代心愿。“愿河”牵起千年秦淮的脉络,既回应着当下的时代心愿,亦是古今许愿者共筑的愿望之河。纵跨千年岁月,人们依旧汇聚在宝塔之下,以心相通,点亮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当文化遗产与数字光影交融

当千年的故事被赋予年轻的表达

这场关于遗产的探索从未落幕

它既是对历史的传承

更是对未来的邀约——

让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人参与”

让我们共同的遗产,永不消失

内容来源丨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封面来源丨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