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手可摘星辰”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22 15:03:00

2公里射频锁定

36米遥感精标

3分钟星上解算

……

“星眸载荷”是我国首个基于天基计算的

北斗导航地面辐射源在轨定位装置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自主研发

在近日落幕的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电赛)全国总决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该项目获得一等奖,并一举斩获“研电之星”(全国仅三项)。

2024年11月15日,“星眸载荷”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刺破苍穹,它通过地面辐射源信号采集、光学遥感图像拍摄及进行天基计算,实现地面辐射源的在轨识别和定位。

想搭“天舟八号”上天的载荷这么多

为什么南航的“星眸载荷”

能够脱颖而出呢?

“硬实力”是关键

南航载荷团队敏锐捕捉到干扰源监测这一国家战略需求,提出研制“基于天基计算的地面辐射源在轨定位试验载荷”——“星眸载荷”。其创新性设想经过专家评审,从全国4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这趟太空旅程仅有的4个项目之一。

团队指导老师、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宋晓勤老师介绍,为了实现对地面干扰源“看得远、定得准、算得快”,团队设计出“三合一神探”,将“射频追踪”“图像匹配”和“天基计算”三大功能集成一体。团队创新设计“微目标慧眼”,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在轨小目标检测技术,赋予了载荷一双能智能辨识星图的“慧眼”,让载荷实现在轨遥感图像匹配定位。团队还在载荷中首次部署了基于国产龙芯处理器的云系统,以每秒1千亿次运算,让载荷拥有了“超级大脑”。

除了“硬实力”

“苦功夫”也必不可少

从项目获批到搭载发射

留给团队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

载荷研制从零起步,四处奔波、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研制之旅中的常态。从组装到发射,前前后后有数百个参数需要测试验证,有的还需要特殊的试验设备,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测试任务,成为团队头疼的事情。那就只能用空间换时间!团队成员先后辗转南京、北京、海南、济宁、西安5地开展联调联试及环境试验。

初步完成载荷研制后

他们利用无人机搭载载荷

进行了首次飞行定位试验

当团队满怀期望地导出数据时

却发现定位根本没有成功

“当时我们已经努力了一年多,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大家情绪也一落千丈。”团队成员、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二学生叶睿政回忆,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卫星导航重大专项总体专家李广侠教授说“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找到它的原因”,在李广侠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从头到尾一步步排查问题所在,并组织多次飞行试验和专题分析会议。“大家不眠不休,大概花了两三天的时间,最终发现由于环境的开放性,导致用于定位的测量数据偶尔会出现异常值,直接影响了定位算法的收敛。在剔除异常值后,定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超强台风“摩羯”的侵袭

也是载荷研制期间

“九九八十一难”中的“一难”

“去年9月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测试时,我们遭遇了‘摩羯’超级台风,大片树木被刮倒,窗户玻璃被打碎,租来的汽车也被砸得完全报废。”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程剑老师告诉记者,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调试任务,在台风离开的第二天,大家就顶着40℃的高温,徒步10公里往返驻地与试验场地。这样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十天。这十天里,酒店不仅没有可供洗澡的水源,甚至连基础的供电和照明也没有。他们顶着满头大汗在“热与黑”中完成每天的工作日志撰写。尽管如此,团队成员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发射场测试任务,确保“星眸载荷”处于最佳状态。

目前

“星眸载荷”

在轨完成监测任务的同时

也传回大量宝贵数据

达到预期目标

据介绍,从“60后”到“00后”,“星眸载荷”团队涵盖本硕博,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

李广侠教授担任总指挥,在“星眸载荷”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载荷总设计师程剑教授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教师,宋晓勤老师总能以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安抚大家紧绷的神经;“00后”思维敏锐,李楠、焦柯源和叶睿政充分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为项目注入了青春力量。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封图来源 | “牧头人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