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视频|浴血奋战铸忠魂 铁军精神永流传 《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出版发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1 17:01: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也是新四军成立88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由南京市委党史办、南京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组织编纂的《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正式出版。

该书以口述史的形式,汇集了新四军将士、地方干部、地下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珍贵记忆,全面展现了他们在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带坚持抗战的壮丽篇章。

《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一书

特殊时空下的历史回溯

南京,这座饱经沧桑的古都,在抗战期间承受了深重苦难。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而这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军民不屈抵抗的象征。南京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以“孤悬敌后”的胆识,自皖南东进,深入日伪统治核心区域,在茅山山麓、长江之滨、秦淮河畔等地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向相关单位赠书

在日、伪、顽三方夹击的极端困境中,新四军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牵制敌军兵力,威胁敌交通线,成为全国抗战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支点。《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一书,通过亲历者的真实叙述,还原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书中收录了粟裕、张震东等将领关于战略部署的回忆,以及“韦岗伏击”“赤山之战”“塘马突围”等战斗细节,生动呈现了新四军以弱胜强、灵活作战的军事智慧。同时,书中还披露了新四军如何在南京发展进步力量,建立党的组织;地下工作者配合新四军在南京城采购物资、打入汪伪修械所等秘密斗争的惊险经历,充实了南京抗战史研究的厚度。

多维视角下的真实叙事

该书以“战斗在江南敌后”“根据地建设”“难忘峥嵘岁月”“缅怀战友先辈”四大篇章展开叙述,融合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视角。例如,江渭清、李广等根据地建设者的回忆,揭示了在敌人“清乡”“扫荡”中建立民主政权的艰辛;税收工作者张轩、吴济民的文章,展现了打破经济封锁的智慧;而肖德荣“扮老妪潜入南京”等故事,则反映了斗争的极度危险与地下工作者的智慧勇敢。

《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出版座谈会


姜敬祖的“陈毅住我家”、张华的“罗炳辉在竹镇”、朱宝文的“朱二舍子救伤员”等故事,则回忆了新四军高级将领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亲如一家。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干部战士、救治伤员、提供情报、筹集粮款,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亲人,彰显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邓振询烈士之妻李坚真的深情追忆、陶家齐烈士亲友的缅怀文字,以及陈辉的“塘马突围”等感人故事,反映出当年斗争的残酷惨烈和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的坚定性。

真挚情感中的历史温度

“在参与本书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口述史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历史记忆。” 六合竹镇曾是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支点,竹镇文化中心主任丁开山在采访年逾九旬的王奶奶时,老人讲述了自己母亲当年参与到做军鞋、送军粮、救伤员的妇女抗敌协会的故事,“我那个时候年纪小,母亲熬夜纳鞋底,我就在旁边掌煤油灯……” 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让铁军精神变为可感可知的温情叙事。

书中汇集的军事指战员、地方党政干部、财税人员、公安保卫干部、文化工作者、普通战士、地下党员、交通员、支前群众以及烈士亲属等不同身份、不同岗位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让历史成为充满温度的生命体验。这些个体记忆的汇集,不仅丰富了宏观历史叙事,更以真挚的情感力量穿越时空,引发当代读者的深刻共鸣。

存史资政育人的时代价值

随着亲历者逐渐老去,口述史料的挖掘整理显得尤为紧迫。《南京地区新四军活动亲历者说》的出版是对抗战史料的一次抢救性保存,书中大量一手记录,为研究新四军史、华中抗战史和南京地方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依据。

在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李继锋看来,该书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并将更好地弘扬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段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历史,将继续激励人们铭记过去、开创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视频|薛玲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