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苏州:福气之城,生生不息!

来源: 苏州发布

2025-07-06 15:07:00

当旗袍少女的婀娜倩影掠过平江河水,直播间的非遗技艺穿越太湖烟波,古城肌理在数据中重生,千年技艺于指尖流转,青春气息在街巷间弥漫……苏州这座2500多年的古城,正以一场静水流深的自我革新,书写着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双面绣”,这座“福气之城”的文化基因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溯源:解码江南文明的基因图谱

以文化强市“811”计划为抓手,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在金城新村遗址的考古探方里,一片刻有“右”字铭文的秦瓦,揭开了苏州建城史的神秘面纱。这座伍子胥营建的“阖闾大城”,历经越国、楚国、秦朝的更迭,最终在《平江图》碑上定格为宋代平江府的繁华图景。去年“子城重现——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展”上亮相的98件(组)文物,让苏州2500多年建城史有了考古实证。如今,在五卅路子城片区,金城新村地块正以“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为支点,实现从考古现场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

石湖之畔的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200件文物构建起江南文明的时空长廊。元和塘陆慕宋泾桥南遗址发掘的元代“至正”纪年陶范与上千件“磨喝乐”泥塑,不仅填补了苏州元代窑业遗存的空白,更让《岁时广记》中“苏州盛产磨喝乐”的记载变得触手可及。这些考古发现与《江南文化概论》《苏州全书》《苏州刻书史》等学术成果相互印证,共同编织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枢纽”的历史经纬。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用这九个字为古城保护指明了方向。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市姑苏区,是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从2023年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解剖”在姑苏古城启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32号街坊的民国风情、阊门城墙的千年沧桑被精准还原,在“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古宅活化不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通过无人机、移动测量、三维扫描构建的数字档案,让古城肌理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这种考古实证和科技赋能的双重叙事,让苏州的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数字基因库。去年,这项名为“数‘绘’千年古城”的创新案例,还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焕新:重构古城保护的苏州范式

暮色中的十全街,咖啡香伴着吉他声在梧桐树影间流淌,轻快的旋律将年轻人集聚在此,情侣们依偎散步,好友间三两成行,汇聚成一幅美好生活画卷。这条2000米长的历史街巷,正以“主理人经济”重塑古城商业生态。

曾困于业态单一的老街,如今因“向上生长”的商业革命重生,滚绣坊巷弄的二楼露台被激活为观景茶座,红楼、麻雀等青年主理人店铺将市井烟火转化为潮流符号,古老街巷在主理人的经营中焕发新生。

在这里,传统市井空间转化为潮流文化策源地,十全街以“微更新、渐进式”策略,探索出一条兼顾文化传承与现代活力的焕新路径,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并被央视等全国媒体多次报道。这种更新不是对历史的割裂,而是通过“城市体检—专项规划—实施计划”三级体系,在保护街巷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生活场景。

而在32号街坊,更深层的蜕变正在发生。这里,粉墙黛瓦错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同时,创意小店鳞次栉比,老字号点缀其间,苏式茶点与醇厚咖啡的香气交融飘散。苏州创造性地将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原住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统一起来,赓续古城历史文脉,焕新江南文化魅力,“刷新”出一个建设“古城新居”、涵养“江南文化”的新样本。

今年仲夏,苏州古城还迎来焕新“三重奏”。阊门城墙上演“启幕·千年对话”四重奏,数字光影中虚拟伍子胥与现代舞者隔空相望;齐门码头“姑苏夜画”首航,评弹雅韵与无人机编队在水岸共舞;山塘街嵣坊市集则以全年运营的潮玩空间,将美食市集、社交剧场嵌入青石板路。支撑这些场景的,是“文化赋能+科技焕新”创新模式,让千年古城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

近年来,苏州正充分发挥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坚持精细、精致、精微、精雅,围绕“文化+”“中心+”“数字+”定位,做好“续”“多”“新”3篇文章,持续丰富公共服务供给,以古城要素资源为棋子,高质量打造古城保护标杆示范,在保护与传承中激发产业活力,让千年古城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种系统化更新机制,不仅让古城留住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更创造出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现代生活场景。

燃动:激活非遗传承的时代密码

文脉不息,接力永续。端午节的古胥门广场,铁甲武士的巡游队伍与编织五彩绳的00后青年相映成趣,这场持续21届的民俗盛会,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生动现场。同样的融合智慧在“轧神仙”盛会中迸发,金银丝镶嵌大师在直播间展示非遗技艺,剪刻纸摊位前排起长队,苏州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场景,让7项世界级非遗、33个国家级非遗、124个省级非遗、172项市级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

今年6月,走过11年的非遗“触动”在第21个“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日”准时“发车”,张家港线、太仓线、昆山线、吴中线、高新区线5条宝藏游线路将可听、可赏、可尝、可感的非遗融入其中,市民走近非遗,在见人、见物、见风景的过程中捕捉非遗带来的“触动”。

更远的对话,既是面向历史的,也是面向未来的。今年启动的“苏绣未来人才创新计划”中,95后绣娘张露与意大利设计师共创作品,张雪设计的Hello Kitty苏绣仕女装,共同完成一场场跨文化的对话。

2025年春节的“非遗贺新春”活动,将这种创新推向高潮。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让虎丘泥人唱起Rap,昆曲与陕北民歌实现“梦幻联动”,22集短剧在YouTube单日点击量破万,覆盖全球2.64亿受众。2025年的“非遗”年里,苏州吸引1500万人次的游客量、近17亿次的全网曝光,印证着苏州非遗正逐渐成为“现象级文化IP”。

从金城新村的考古探方到嵣坊市集的霓虹光影,从绣娘指尖的银针到直播间的弹幕,苏州正遵循总书记的嘱托,以“双面绣”的精湛技艺,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交织成锦。这幅“双面绣”,不仅“绣”出了“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的底气,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指引着苏州这座历久弥新的古城,从江南典雅的时光中款款走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未来阔步走去。

来源:苏州日报

摄影:陶老师、雨晴烟晚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