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典雅精致!苏州西点师用巧克力做出以假乱真的“青花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5 18:04:00

当西式甜点技艺遇上东方美学,着实又惊艳了一把!来自苏州的西点师杨玲大胆创新,以巧克力为原料,耗时两周,纯手工雕琢出一只造型典雅精致的“青花瓷”,尽显传统瓷器之美。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西点师杨玲,了解到巧克力版“青花瓷”背后的故事。


用巧克力制作青花瓷,纹饰复刻出古典韵味

在苏州吴中区技师学院,记者见到了这只新鲜出炉的巧克力版“青花瓷”。“用巧克力做的‘青花瓷’需要在温度为24℃的环境中保存,长时间在高温下比较容易融化。”杨玲戴着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放到桌上。

记者观察到,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高约37厘米,通体呈现出类似瓷器釉面的光泽质感,在自然光下微微发亮。整体造型优雅,线条流畅。瓶身修长,颈部纤细,腹部圆润饱满。“塑形时接口处理难度大,瓶口衔接处的痕迹会比较明显。”杨玲指着“青花瓷”瓶口边缘说。

记者看到,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瓶身纹饰尤为精细,主体以纯净的白色为底,饰以明艳的蓝色花纹。颈部是精致的云纹,线条灵动飘逸;中部绘有挺拔的蕉叶纹,富有生机;腹部满布缠枝花卉纹,花朵饱满,枝叶缠绕,细腻繁复;底部则是规整的仰莲瓣纹,典雅端庄。蓝白两色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图案层次丰富,尽显古典雅致之美。

用时两周进行精雕细琢,温度把控成最大难点


从成品到构思,制作这只巧克力版“青花瓷”耗时两周。杨玲坦言,器皿造型的选择、经典纹样的甄选以及色彩的调配,都需要反复打磨。其制作需历经“塑形”“打磨”“颜料调配”“手绘”四大步骤。塑形主要用一整块巧克力雕刻出瓷瓶的形状,这样更结实。如果追求完美,还可以加入镂空工艺,增强真实感;塑形后的瓷瓶需要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以便后期手绘时颜色、线条更加均匀,上釉后更具光泽感;颜料则是运用食用色粉和食用可可脂调配。“手绘时手一定要稳,以保证线条流畅、粗细一致。”杨玲说,“青花瓷的古蓝色调很让我着迷,因此在调配时格外注重还原古蓝色。”

杨玲告诉记者,整个创作过程中,最为困难的是把控温度,无论是塑形、还是调制颜料,都需要保持合适的温度。由于巧克力的熔点较低,温度过高,即使不触碰也会融化;温度太低,尤其是冬天制作时,巧克力可能会裂变。材料的特殊性让塑形充满挑战,杨玲经过多种尝试,最终将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这是最适宜的区间。颜料调制时温度的把控同样重要,温度过低会导致色素浓稠度高,出现颜色难附着、色调不均等情况,且可可脂遇冷凝固会产生颗粒物,影响瓷瓶表面光滑度;温度太高则会使颜料浓度过稀,出现颜色浅、不显色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杨玲想到了用喝茶的小炉子来保证颜料的恒温。

西点技艺遇东方美学,用创新方式致敬当代工匠精神

“每次做完一个作品,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更进一步。”杨玲说,用巧克力制作青花瓷的灵感,源于东西方文化与创新思维的碰撞。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巧克力属于西方甜点艺术载体,两者相结合能够产生强烈的反差美。青花瓷通常强调其视觉审美,而巧克力版“青花瓷”引入了味觉、嗅觉以及触觉,这种多维体验比较符合当代沉浸式餐饮艺术的趋势。杨玲认为,以青花瓷为主题创作的巧克力作品并非简单的视觉复刻,而是希望利用食材,通过工艺转译,完成一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用这种创新方式致敬当代的工匠精神。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