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光福镇迂里村坳里,解锁江南田园的诗意栖居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4:56:00
在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的青山碧水间,藏着一处被桂花与稻香浸润的世外桃源——迂里村坳里。这个坐拥“三面青山一面湖”绝佳生态的小山村,正以“桂玉之地,颐养之乡”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浓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村振兴篇:培育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迂里村因地制宜,依托光福镇现代农业园和辖区蜜饯厂,厚植乡村建设内生动力,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固本强基做优一产,让桂香稻谷转变为经济价值。立足坳里村民种植桂花树的传统,逐步引导村民桂花树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带动发展苗木经济,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用现代农业技术科学种植水稻,直供销售桂花和大米,增产增收。
提档升级强化二产,焕发绿色产业新面貌。加强村企联动,围绕坳里桂花做好文章,以桂花为脉打造桂花产业链,加工制作干桂花、咸桂花、糖桂花、酒桂花等,拓展农产品的同时带动本村村民就业,已逐步形成了种植、采收、腌制、深加工的桂花产业链,实现企业发展带动村庄建设。
以桂花为“媒”,创新进取活化三产。立足坳里村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的优势,以“颜值”带动“价值”,从“生态佳”迈向“生态+”。同时,迂里村不断推进路网建设,打通发展“动脉”,促进抱团发展,贯通迂里村宋巷、野茶、西陆巷的便道,形成与光福镇现代农业园、坳里特色田园乡村串珠成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生态建设篇:擦亮生态底色,书写绿色文章
在坳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加减法”,通过对田、水、路、林、沟、渠、山进行综合整理,做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守护坳里村的山水之“桂”。
打造特色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本地的青砖、黑瓦、石块等乡土材料进行铺装,完成道路景观和巷道整治,村内各条道路贯通便捷,完善了村民的通行;利用村民闲置的石条、石槽、瓦缸等老物件造景,做成特色矮墙、小品,同时做好入口景观,优化生活环境;立足村民需求,科学合理进行路灯架设、三线整理、林下生态停车场建设、河埠头及驳岸修整,建设前期完成污水独立设施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
保护生态环境,绘就山水田园新画卷。按照“水活、水清、水灵、水净、坡绿、岸净、山体保护”的生态建设目标,保留坳里村庄的原有风貌,彰显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对部分闲置建筑进行翻建和整修,进一步优化整体布局,通过蓝网优化和绿网优化,重点实施河道清障、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绿化提升等工程,构建河畅水清岸绿的村庄生态环境;同时,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等,确保村庄环境卫生常态长效。
文化传承篇:挖掘文化资源,讲好文化故事
在具有江南水乡风貌多彩迂里的版图中,坳里有着怎样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定位?答案也许就藏在这少有的山水环绕、山坞林薮的长卷之中。迂里村深耕优势自然和文化资源,讲好文化故事,赋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糖桂花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打造“金粟之脉”文化品牌。着力挖掘桂花文化,将“色黄如金、花小如粟”的桂花打造成特色文化IP,依托坳里种植桂花悠久的历史和光福本就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的优势,树立坳里“桂花香·匠心传”的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坳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动力。
立足独有的人文资源,打造民风淳朴、重诺守信的“守信之里”。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借助清代苏州彭氏祖孙两代状元彭定求、彭启丰以及他们的先辈明朝进士彭汝谐的墓葬都在坳里山北的山窝里,守墓人为守当年之诺,多年以来扎根于坳里的故事,打造“守诺里”文化广场和“折桂庭”村民活动室,宣传守诺文化,传承守诺重信的家风家训,将守诺之“桂”代代相传。同时,“折桂庭”可作为村民议事厅,“守诺里”文化广场可作为村民开展民俗活动、办红白喜事、搭建舞台等的活动场地,方便村民生活。
未来,随着周边道路提档升级,坳里村将与更多村落携手,在太湖之滨铺展更壮美的乡村振兴长卷。这个被桂花与稻浪亲吻的村庄,正以“桂玉之地”的优雅姿态,邀请您共赴一场山水间的田园之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