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段、市区协同,让无锡梁溪孩子“不出区上好学”!
来源: 梁溪发布
2025-09-17 21:40:00
梁溪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十一所百年名校传承不息,奠定了深厚的教育底蕴。
进入“十四五”,这片教育热土迎来新挑战、面临新课题:在本就是“教育高原”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筑就“教育高峰”?
近年来,梁溪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规模与质量齐升、公平与卓越并进”的亮眼答卷,让“教育高地 宜学梁溪”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大手笔扩容提质
破解老城厢空间困局
教育关乎民生,更关乎发展。
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既是市民最关心的教育大事,也关系着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面对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紧张的现实挑战,梁溪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空前力度投入资源供给。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37.6亿元新建30所现代化学校,并拨款7.1亿元完成103所学校的改造提升。
这些新建和焕新的校园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显著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有效缓解如南片扬名街道、北片山北街道、东片广益街道等区域的入学压力。
目前,还有无锡市第一中学梁溪分校、夹城里九年一贯制学校等7所学校正在加紧建设中,总投资达24亿。包括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所、幼儿园3所。
其中,市一中梁溪分校定位“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总投资约10.53亿元。规划60个班级,计划于2026年8月建成投用,建成后将提供优质学位3000个,进一步扩大梁溪科技城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值得关注的是,梁溪在全省率先试点高密度学校建设,破解老城厢空间制约。
通过与国内顶尖建筑设计院所合作,探索超常规立体化设计、多基面开发,拓展教学空间。
比如建设中的市一中梁溪分校,就创新采用“高密度垂直校园”的设计策略,在有限的用地上,实现更高的建筑密度,确保各个功能区域都得到充分利用,也更有利于布置灵活多变的教学空间,以适应未来不同的教学需求。
还有夹城里九年一贯制学校,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突破常规,规划设置60个班级,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办学”,成为无锡高密度校园建设的试点,为中心城区高容积率学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2025“十分钟优质教育圈”梁溪教育地图近日发布。打造“十分钟优质教育圈”,离不开集团化办学。经过多年的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梁溪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校之间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有力推动了梁溪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实现了100%集团化办学。通过教育集团“名校带新校”“纵横联盟”等方式,成功孵化35所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倍增长,真正做到“办一所、成一所、优一所”。
梁溪区是教育的“富矿”,幼儿园、小学、初中有不少都是全市知名学校,加上无锡市第一中学等高中,形成了一条优质教育链。
今年9月,梁溪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共同体成立,市直属学校与区属学校的“牵手”,代表着市区协同发展、构建“大教育圈”取得新突破。
目前,正在举全区之力,推进市一中和有条件的区属九年一贯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实现小初高学段衔接贯通、一体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强师筑基
锻造“梁老师”卓越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激发教育发展动能,必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梁溪坚持“引育并重”,锻造强师队伍。
重引进
五年引进青年教师1569名,其中研究生学历近半。2025年更成功引进两名顶尖教育领军人才,彰显了招贤纳士的决心与力度。近五年评选“双一流”优秀高校毕业生215人,累计发放租房补贴超百万元。
强培育
创新设立梁溪教师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和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一流师资奠定梁溪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石。
依托“青蓝工程”、硕博培养、高校合作等路径,深入实施教师培养“五航工程”。2022年以来,师训总投入达7365.98万元。成果显著,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25.4%,中考均分稳居全市前列。
创新突破
定义未来教育新形态
梁溪教育的创新,一定程度体现在空间利用与技术融合的双重突破。
空间创新方面
高密度学校建设不仅是增加学位,更是对教育建筑形态、校园空间组织模式的新探索,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梁溪方案”。
技术创新方面
与AI深度融合,近三年投入8000万元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
完成41所校园全光网改造,100%中小学达省级“智慧校园”标准。十多所学校配备AI智慧体育系统,9所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重点建设了侨谊实验中学“少年工程院”、扬名实验学校航天航空学习空间、南长实验中学智慧机械实验室、积余实验学校STEAM科创中心等一批特色实践平台,并在梁溪区少年宫建成集体验与探索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体验空间,构建起多维度、沉浸式的创新教育场景。
紧密对接梁溪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持续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与创新策源能力,以高质量教育支撑主城高质量发展。
会同大数据局、城运中心,投入1500万元建设校园智慧消防与智慧用电项目。
成功举办全国性人工智能赋能课堂观摩活动。获评科技部“人工智能2030”重大项目试验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梁溪名师在线”作为全国唯一区级案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在梁溪,AI正深度重塑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全学段与细节关怀
构建“宜学梁溪”
近年来,梁溪着眼于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
围绕“全学段”,构建从托育到高中一体化培养体系,实现托育服务及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让梁溪的孩子“不出区上好学”。
推动托幼一体化,作为构建“全龄友好”城区、完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公办幼儿园增设托班,明确将托育设施改造纳入基础建设规划。目前,全区可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幼儿园达48所,占幼儿园总量的57%,共提供托位2150个。
在侨谊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盥洗室、玩具柜、课桌椅等设施均进行“适小化”改造,娱乐区、教学区等空间合理配置符合低龄幼儿身心特点的益智玩具,营造安全、温馨、适宜的成长环境。
探索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市一中梁溪分校、金桥双语初中部(即梁溪科技城规划第一初中),两所新校的建设,为梁溪区探索“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和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优质基础教育学位供给体系提供了资源。
梁溪还通过人性化举措,让教育关怀渗透到每个细节。
创新推出家长等候区和地下智慧接送系统,有效缓解拥堵,提升城市友好度与教育服务品质。
连元街小学地处寸土寸金的老城区,通过拆除原有商铺,建成一座江南风韵的等候长廊,让家长有座可休、有景可赏。
梁溪以“儿童友好、全龄友好”为愿景,通过人性化设计打造环境友好、设施完备的等候空间,结合老城厢改造与社区小游园建设,营造出具有教育文化特色的友好场景。
截至2025年,全区已建成投用60处家长等候区,有效缓解家长接送孩子时聚集等候、日晒雨淋、交通拥堵等问题,既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提高了教育服务品质。连元街小学、古运河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获评“无锡市最美家长等候区”。
以往每当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翘首以待的家长、随意停放的电动车、见缝插针的私家车、违规占用的人行横道……这样的情形在梁溪已大为改善,除了设立地面上的家长等候区,梁溪区在11所新建学校配套建设地下智慧等候与接送系统,有效缓解校园周边交通压力,为家长提供更加便捷、安心的接送体验。
东林中学人民路校区建成梁溪区首个校园地下接送系统,每日可服务约800辆送学车辆,设有672个地下车位。系统内划分家长停车区、循环车道、接送大厅及智能门禁等功能区域。学生通过人脸识别闸机进出,学校实时向家长推送动态信息,实现车辆即停即走。
同时,学校实施“错时错峰、地上地下双向放学”,进一步优化接送流程。
太方便了!校门口不拥堵了,小孩上学也不用担心淋雨了!接送时间大大缩短。
快乐吃饭,健康成长,让学生拥有校园里的美好“食”光。
梁溪大手笔投入新建改造学校食堂,2024年投入3250万元,新建凤翔学校食堂,改造连元街小学、广勤中学等4所学校自办食堂。
2025年再投入1260万元新建崇宁路小学、沁园小学食堂,东林中学桐华分校等一批新建校食堂启用。
通过新建、改造及新校食堂启用,大幅降低外送快餐比例,携手国企提升餐品质量,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幸福”。
“十四五”期间,尤其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梁溪通过高强度硬件投入、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维度创新融合和高品质服务关怀,系统推动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梁溪经验的核心,在于系统思维与前瞻布局。
这不是在白纸上作图,而是在老城区的复杂约束条件下,以问题导向和技术驱动寻求突破;以人民满意为基本原则,将大手笔投入与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相结合;通过市区共同体、集团化办学整合资源,凝聚起共建教育高地的强大合力。
无锡教育看梁溪
高质量教育看梁溪
梁溪的实践表明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需要
前瞻规划、持续投入、大胆创新
和温暖情怀的系统工程
梁溪教育的实践经验
为城市中心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梁溪方案”
文字:陆金芸
部分图片来源:梁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