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白天上课总睡着?可能不是单纯缺觉,而是这种病在“作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4 18:37:00
如今不少人正受失眠困扰,而另有一群人却因“随时随地都可能睡着”而痛苦,这种“秒睡”并非好事,尤其是白天还难以长时间保持清醒,出现这类情况,或许是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睡眠疾病——发作性睡病。
前段时间,17岁的高中生小宇就因在体育课上突然睡着,被家人送往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诊,最终确诊为发作性睡病。他的主治医生张秋池向记者介绍,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较低,全球约有300万患者。由于公众对该病的认知普遍不足,很多患者往往无法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神经内科以往患者睡眠监测图
男孩反复“秒睡”,不是缺觉
神经内科医生揪出真凶
前段时间,小宇发现自己白天在学校时,总会不受控制地出现“断电式”入睡的情况。妈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课堂学习和成绩,每天晚上9点就督促他睡觉。可即便保证了充足睡眠,小宇在课堂上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睡着。
那天,小宇上体育课时,突然脚下一软,直接睡倒在地。老师和同学急忙呼喊、拍打他,大约十几秒后,小宇才清醒过来,万幸只是膝盖擦破了皮。他回忆说,当时自己意识还算清醒,但身体却极度疲惫,眼皮一耷拉就再也睁不开,双腿一软便倒了下去。家长这才意识到,孩子可能不只是单纯缺觉,赶紧带他前往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神经内科就诊。
“第一次在门诊见到小宇时,他看起来就非常疲惫。”接诊的张秋池医师根据小宇的症状,初步判断他可能患上了发作性睡病。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为小宇安排了“睡眠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最终明确了这一诊断。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小宇已经能正常上学,体育课也可以参与简单的运动。小宇妈妈感慨道:“以前还以为孩子是偷懒,现在才知道是生病了,孩子出现异常还是得早发现、早治疗。”
发作性睡病易被误判?
专家剖析这些典型表现
张秋池医师提到,发作性睡病最典型的症状是白天过度嗜睡,这种嗜睡和普通的“没睡够”有着本质区别。无论身处何种场景,患者都会突然感到强烈的睡意,即便前一晚睡眠充足,也完全无法控制这种困意,只能“被迫入睡”。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醒来后会有短暂的清醒状态,但很快又会再次陷入困倦。
张秋池医师进一步表示,猝倒发作是发作性睡病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同时也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该症状通常在情绪波动时被触发,比如大笑、兴奋、愤怒或惊讶,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出现肌肉无力的情况,轻则表现为嘴角下垂、说话含糊,重则出现手脚发软、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摔倒在地。
除了上述两种核心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幻觉,比如看到黑影、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幻觉持续时间同样为几秒到几分钟,常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此外,一些患者虽然白天嗜睡明显,但夜间睡眠质量却很差,常常出现易醒、多梦、打鼾等问题,甚至会在睡眠中发生肢体抽动,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重白天的困倦感,最终让患者陷入“白天睡不够、晚上睡不好”的恶性循环。
发作性睡病病因大不同
核心是食欲素出现异常
孩子平时身体很健康,怎么会突然患病?是不是学习太累了?对此,张秋池医师解释道,发作性睡病的病因与“劳累”关联不大,其核心诱因是大脑中的一种关键物质——下丘脑分泌素(又称食欲素)出现异常。
下丘脑分泌素相当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开关”,能帮助人体维持清醒状态。当大脑中产生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元大量受损时,这个“清醒开关”就会失灵,进而引发白天嗜睡、猝倒等典型症状。
目前医学界认为,神经元受损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相关。其中,感染、压力过大、睡眠作息紊乱等情况,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成为发病“导火索”。专家强调,发作性睡病并非“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需要通过科学方式进行治疗。
张秋池医师还向记者透露,发作性睡病目前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采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的方式,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专家建议,每天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的夜间充足睡眠;白天安排2-3次短暂小睡,每次15-20分钟,可有效缓解困倦,降低“突然秒睡”的风险;尽量避免过度兴奋、愤怒等剧烈情绪波动,减少猝倒发作概率;避免长时间久坐、空腹或过饱,这些情况都可能诱发嗜睡。
据悉,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已在紫东院区设立睡眠中心,可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单水平呼吸机滴定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等项目。同时,该科室还拥有多种特色中药制剂与中医非药物疗法,能为多种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全面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服务。
通讯员 张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