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渝宁一线牵!37岁重庆小伙来南京修“心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5:02:00

近日,一场跨越千里、牵动渝宁两地的生命接力,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顺利完成。37岁的重庆綦江刘先生因心脏“阀门”严重失灵,辗转多地求医,最终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的绿色通道,找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吴延虎教授团队,接受了高难度的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这场手术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背景下技术下沉、资源互通的一次生动实践。

十年隐疾一朝爆发,家中顶梁柱面临抉择

“2014年因为感冒发烧一直不退,在我们当地检查时才发现心脏有问题。”刘先生回忆道。当时诊断是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医生建议定期观察。这一观察就是整整11年。作为家中顶梁柱,刘先生因工作需要,经常需要应酬客户。“熬夜、喝酒在所难免,没想到这些不良习惯加重了病情。”直至今年初,刘先生的朋友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他立即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重庆当地医院诊断结果是二尖瓣腱索断裂,重度关闭不全,是一个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必须手术。”刘先生坦言,“但医生建议开胸手术,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老母亲已经70多岁,实在不敢冒这个风险。”

区域医疗中心架起生命桥梁

就在刘先生彷徨无措时,一位医生朋友建议他前往綦江区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找到当地的江苏专家、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周景昕看看。

“周主任仔细看了我的检查报告,他说我这个情况可以微创手术,不用开胸。”刘先生还记得当时周主任的话,“周主任说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吴延虎教授团队特别擅长这类手术,尤其是达芬奇机器人微创修复。”

周景昕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派驻綦江的专家,他对两地医疗资源情况比较了解,“患者还很年轻,我们首先要考虑他术后的生活质量。机器人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这样的年轻患者。”周医生说,“这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好处——我们不仅把江苏的专家请到重庆来,当遇到特别复杂的病例时,还能为重庆当地老百姓开辟通道,将其介绍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本部接受治疗。”

毫米之间的“心内修门”艺术

“二尖瓣成形手术本身对技术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而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在狭小的心腔内进行,难度可想而知。”吴主任表示。尽管吴延虎教授已完成过上百例的同类手术,但为保证手术万无一失,心脏大血管外科立即组织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和心脏超声等开展多学科会诊。团队反复分析患者心脏影像数据,模拟手术操作路径,重点解决三大难题:一是如何能微创精准显露二尖瓣病变部位;二是如何通过机器人的机械臂完成瓣叶修复、腱索调整和瓣环缝合等精细操作;三是如何控制手术时间,减少体外循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最终,团队为刘先生制定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成形”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并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

手术中,医生坐在控制台前,通过10-15倍放大的三维高清视野,清晰观察到患者二尖瓣脱垂的瓣叶及断裂的腱索。“这个视野清晰度远超肉眼,甚至能看见血管的细微搏动”,吴教授描述道,“机器臂有7个自由度,能在狭小的心腔内灵活转动,而且能过滤人手的颤抖,确保每一针缝合都精准到位。”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体外循环团队、心脏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全程配合,根据手术进度动态调整方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心脏停跳时间远低于传统手术平均水平。术后超声检查显示,刘先生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医疗资源跨省共享惠及百姓

“这场手术的成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技术合作的典型范例”,吴延虎教授表示,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与本部实行同质化管理,技术共享、人才互通,让重庆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江苏的优质医疗资源。

“如果没有国家这个政策,我不可能这么顺利来南京做手术。”刘先生感慨道,“从綦江到南京,周主任一路帮我联系,吴主任亲自手术,整个过程都很顺畅。我们重庆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刘先生已经顺利出院返回重庆。“伤口只有几个小孔,恢复得很快。医生说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他表示以后一定会改变生活习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心”生。

通讯员 唐义虎 何雨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