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既缺钙又缺肌肉,小心肌少与骨质疏松的“危险二重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22:01:00

视觉中国

这两天在南京旅游的张女士在餐厅吃饭时,手腕不小心可磕到了桌子,本来以为并无大碍,可到了下午手腕肿胀得厉害,便紧急来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腕部骨折,需手术治疗。而医生进一步问诊得知,张女士在一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夜间腿部间断抽筋、时常感觉疲劳,甚至提一桶水都显得力不从心,但未予以重视。医生便对张女士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发现张女士握力仅有13kg,双能X线检测显示骨骼肌质量和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值,最终确诊为肌少-骨质疏松症。

“我感觉自己的腿变细了”“走几步就感觉累,下楼也困难”……在骨科,经常会听到患者有类似的主诉,其实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就要警惕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基于二者相似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有专家提出了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概念,主要指在患有骨质疏松症基础上合并有肌肉数量、质量及功能下降的疾病状态。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滕家松介绍,从中医角度来看,肌少-骨质疏松症可以归类为中医学中的“痿病“范畴,多为虚证,主要由于患者气血亏虚,肝脾肾不足,肌肉骨骼失去濡养发病。“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均会出现活动能力下降的症状,老年群体的骨折多可视为两者的共同后果。”

骨量流失早期并不会导致身体上的疼痛或不适,肌肉的流失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早期,人们可能只是感觉“体力不如从前”,而这又容易被归咎于“年纪大了”、“最近太累了”或“缺乏锻炼”,不会意识到是肌肉质量在实质性下降。所以,这一问题早期隐匿,往往被忽视。当骨量和肌量流失达到一定程度,身体各方面机能随之受到影响,尤其是活动能力降低,平衡功能下降等,往往带来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危害老年人的健康。

不过,肌少-骨质疏松症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来发现身体发出的“信号”。除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下降、活动能力下降、疲劳之外,还可以在家进行简单的自我筛查测试,比如人在不使用手臂的情况下,从一个坐着的位置站起来5次所需的时间,推荐诊断阈值≥12s为阳性;测量小腿最大周长,小腿周长男性<34 cm、女性<33 cm即为阳性;记录走完6米所需要的时间,步行速度诊断阈值≤1m/s为阳性。如果发现自己符合以上多项迹象,则建议去医院进行专业评估,通常可以咨询老年科、内分泌科、骨科或康复科等,以获得明确诊断。

目前,并没有针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特效药物,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滕家松主任表示,定期锻炼和科学饮食都是重要的预防及治疗方案。“适当多摄入动物蛋白,它较植物蛋白对肌少症的改善效果更好;维生素D 能够改善肌纤维形态及功能,并提升老年人骨骼密度及肌肉性能,降低患病与跌倒风险;还有益生菌,它在肠道微生物群在骨骼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的炎症状态,延缓肌肉质量流失和骨密度下降,达到防治和干预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作用。”

而在运动方面,渐进性抗阻力、有氧运动及平衡柔韧性训练都对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改善有积极作用。“尤其以八段锦、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传统中医功法,作为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改善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活动功能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滕家松主任说,在确诊肌少-骨质疏松症后,需要遵医嘱长期进行科学规范诊疗,在补充钙剂、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才能有效改善身体功能,防止发生类似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