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烽火岁月中的教育丰碑!南京大学·重庆大学抗战时期办学专题展在宁开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8 22:31:00
7月17日,“烽火岁月中的教育丰碑——南京大学·重庆大学抗战时期办学专题展”在南大仙林校区开展。展览由南京大学与重庆大学联合策划,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在烽火岁月中的办学历程。
抗战时期,南京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嘉陵江畔共同构筑起战时中国文化的“沙磁文化区”高地,书写了中国现代大学史上最动人的患难篇章。展览中,“动物大军千里长征”的西迁故事,“防空洞”里“顶天立地”的求学场景,都是这段岁月中令人难忘的篇章。
1937年寒冬,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大学农学院技师王酉亭面对日军铁蹄,毅然喊出“牲畜乃国家畜牧研究根基,岂能弃之?当以命护之!”的誓言。他带领团队驱赶着包括荷兰牛、澳洲羊、约克夏猪等在内的百余头珍贵实验畜禽,历时近一年,跋涉千里,最终于1938年10月安全抵达重庆。
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员王丹给出了一组数据:据统计,最终从汉口乘船至渝时一共是159头牲畜,包括牛、羊、猪、鸡等。王丹表示,学校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力求用更加生动化的讲述方式为大家呈现动物西迁故事。“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1月,将近有一年几千里的征程,当时罗家伦校长曾经回忆过牛羊抵渝的场景,他说:真像是久别的故人一样,我几乎要向前去和它们拥抱。动物西迁的故事生动体现了带有我们南大人铭印的伟大抗战精神和大学精神。”
烽火岁月里,中国知识分子依旧饱含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每当空袭警报响起,防空洞就化身为坚韧的课堂和实验室,不仅保护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也支援了战时的生产。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员丁珊珊告诉记者,师生们在防空洞里吃的是含有石子、沙子、粗糠等混合物的“八宝饭”,下雨的时候没有伞,脚下也没有鞋穿。但防空洞里依旧书声琅琅,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傲然挺立。
据了解,本次展览分为六大篇章,通过180余份珍贵的图片、珍档、实物、影像,五万余字的文字、数据、表格,形成“同仇敌忾 救亡兴起”“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精忠报国 众志成城”“不畏强暴 勇毅抗争”“凯旋与审判”“纪念与缅怀”等六个篇章,全景展现南京大学及前辈学人们在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为保存学脉、奋勇抗争、救助难民、服务社会、科教报国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南京大学与重庆大学等兄弟高校在抗战期间亲密合作、携手办学的深情厚谊。展览自七月中旬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史馆二层正式开放。
实习生 王淑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