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

青春华章|跨越世纪的接力:大国重器中的河海印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0 17:11:00

长江三峡工程的泄洪巨浪,在坝体上撞出百年回响;“南水北调”管道中的清流,在华北平原灌溉着良田沃土;南海岛礁的珊瑚混凝土,在咸涩海风中见证了向蔚蓝拓荒的不屈。嵌入祖国水脉的国之重器,诉说着跨越世纪的约定: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

“治水救国”的信念,跨越百年

回溯历史的河床,张謇怀抱“治水救国”的宏愿,主持创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同年,留德归来的李仪祉,面对黄河决口、淮河泛滥、关中焦渴的情景,在简陋的校舍里刻下“治河先治愚,兴水先兴学”的十字箴言。他带领学生徒步丈量黄河,指缝里洗不尽的泥垢,换来了笔记本上日益完善的水文数据。曾经十年九旱的关中大地,在李仪祉“关中八惠”蓝图下重焕生机。1932年,泾惠渠一期通水,久旱的关中平原终得甘霖,泾惠渠也因此被百姓誉为“活命渠”。

1935年,青年严恺怀揣救国理想负笈海外。在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他如饥似渴钻研水利与海岸工程,荷兰围海造田的笔记旁,是他勾勒的长江口“拦门沙”治理草图。1938年,战火纷飞中,他毅然归国,一头扎进云南深山,踏勘高山峡谷,测量荒漠激流,潜心探索江河安澜良策,图纸上的每一根线,都连着国脉,每一处计算,都系着民生。

江河间的重器丰碑,留下河海智慧

新中国屹立东方,治理江河、安澜兴利成为安邦定国的基石。河海人迎来了治水报国的壮阔舞台,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之重器”的建设中一展身手。

从宜昌溯江而上,昔日川江航道险滩密布,"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是真实写照。而今,巍峨的三峡大坝横锁江流,化惊涛骇浪为万顷平湖。这沧海桑田之变,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凝结着科学求索与工程实践。河海大学的钱正英院士作为论证领导小组组长,顶住压力组织412位专家完成论证,在报告结尾她写道:“水利人要对江河负责,更要对国家负责”。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时,从论证副组长成长为三峡集团首任总经理的陆佑楣院士热泪盈眶,他口袋中与恩师严恺的毕业合影早已磨得发白,那一刻两代河海人的梦想变为现实。施国庆教授团队则直面“百万移民”难题,提出“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等理论,让130余万库区百姓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故土难离”的乡愁化作了“新家可期”的希望。

河海智慧同样融入了“借水北上”的水网大动脉。潜行在黄河之下的“南水北调”的中线穿黄隧洞,长达1937米。纽新强院士团队将轴线偏差严控在3厘米内,践行着“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的河海精神。东线泵站,徐辉教授团队的技术革新,让水泵效率提升5%,年节电超千万度,北上的清泉闪烁着“节水兴邦”的智慧之光。严恺院士曾深情描绘三条水路:“东线是黄淮海平原的呼唤,中线是华北平原的绿色的梦,西线是西北大地的期待。”这梦想,通过河海人的手,一步步变为现实。

河流汇海,向深蓝处开拓

当赵人俊教授创立的新安江模型在亚非拉的江河上续写治水故事之时,当三峡大坝将滔滔江水化为清洁能源与航运通途之时,新一代河海人,从前辈手中接过那盏穿越百年的精神油灯,在超级工程、海洋强国与科技前沿的征途上,续写着向海图强、治水惠民的崭新篇章。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巍然矗立于西南群山之巅,是当时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堪称新时代的“国之重器”。2021年6月,首批百万千瓦机组轰鸣启动,标志着中国水电登顶世界之巅。总设计师徐建荣在此扎根二十余载,“站好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每一岗”是他朴实的誓言。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特高拱坝的世界级难题,河海力量是攻坚克难的硬核支撑:徐卫亚教授团队钻研的玄武岩岩体技术,让大坝在高地震区安如磐石;李同春教授的三维配筋技术,让拱坝钢筋用量精确到每一根——诞生于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精密计算,撑起了“大国重器”的脊梁。

实习生  王淑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