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惨剧”直播带货“退一赔三”,江苏高院发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6-30 17:02:00
6月30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司法案例研究基地联合发布第十二批江苏法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其中,涉及打击假冒浮针守护中医药创新成果、炮制惨剧直播带货被判赔偿、校园霸凌法律零容忍等紧系人民生活、关乎群众利益的问题,寄望通过解读案例背后的文化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融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案例一:打击假冒浮针,守护中医药创新成果
南京某医学科技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是中医器具浮针的发明人和系列注册商标的权利人。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员工何某离职后与原材料供应商朱某,非法制售标注该公司注册商标的假冒浮针5.7万余支,非法经营额约21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何某和朱某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收缴违法所得,没收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浮针作为中医针刺疗法中的创新器具,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东方智慧。不法分子制售假冒浮针,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应当受到法律严惩。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对该案的判决,打击了中医药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为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创新保驾护航。
案例二:受托治丧却挥霍遗产,侄子成被告
祝某与刘某夫妇年逾八十,未生育子女。祝某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由侄子小祝为其操办丧事。一个月后,刘某因病去世,刘某的侄子小刘等人是刘某的继承人,认为小祝做事妥当,便委托小祝以不超过祝某丧事的标准,按本地农村习俗帮忙操办刘某丧事,并同意小祝暂时保管刘某遗产20余万元。然而,小祝一改之前中规中矩的做法,不顾小刘等人反对,大操大办,购买高档烟酒,将刘某遗产几乎挥霍至尽。小刘等人诉至法院,要求小祝返还其代为保管的遗产。启东法院经审理认为,小祝受托管理遗产、料理丧事,应在合理范围内支出费用,如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遗产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小祝的过错程度,法院判决小祝赔偿部分款项。
“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节俭社会财富,减少浪费。受托人接受委托操办丧事,应秉承诚信原则,妥当处理受托之事。违背委托人本意挥霍财产,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案判决倡导了文明、简约、温情的殡葬新风尚。
案例三:炮制“惨剧”直播带货,欺诈销售“退一赔三”
赵某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通过编造悲惨剧情,呼吁观众购买直播间所售商品献爱心。田某信以为真、深受感动,在赵某直播间消费五千余元后,得知赵某直播间剧情均为虚构,诉至法院,要求赵某退还购物款并三倍赔偿。南京鼓楼法院审理认为,赵某在直播中虚构剧情,未声明系作品演绎,利用观众同情和爱心诱导购物以获得利益,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依法判决赵某退还田某的购物款并支付三倍赔偿。
编造剧情,利用观众的同情心和爱心诱导购物,实质是以欺诈手段消费公众的仁爱之心,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该案判决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震慑,更是对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捍卫。
案例四:建群辱骂同窗引诉讼,校园霸凌法律零容忍
中学生小钱因琐事对同学小孙不满,组建包含11名同学在内的微信群,在群内多次发布侮辱、诋毁小孙的言论,小孙的5名舍友也在其中参与附和。小孙向学校反映后,校方对小钱等人作出处分并要求签署保证书。后小孙以名誉权受侵害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小钱及5名舍友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连云港赣榆法院经审理认为,小钱等6人通过微信群发表侮辱性言论,主观恶意明显,构成对小孙名誉权的侵害,依法判决小钱等6人向小孙书面道歉并赔偿维权费用。
“谦和好礼”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校园应是培养谦谦君子的摇篮,同窗之情更应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微信群中的语言暴力,不仅破坏同学间的团结友爱,更逾越法律底线。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侵权行为虽宽容但不纵容,该案判决厘清了“同学矛盾”与“侵权行为”的边界,彰显了法律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的立场。
案例五:尊重文化情感,实现城市发展与老宅保护共赢
顾某祖宅是一座百年老宅,因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需要,该房屋被列入征收范围。但顾某不同意搬离房屋。市建委根据征收单位申请做出裁决,确定补偿办法并要求顾某搬离。顾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市建委的裁决。顾某诉至南京江北新区法院,要求撤销裁决及行政复议决定。法院了解到顾某世代居住于老宅之中,老宅不仅历史悠久、且承载着家族记忆,具有独特意义。法院和顾某、征收单位、相关行政机关进行多轮沟通,形成了双方共赢的和解协议:老宅由顾某自修自住,但房屋整体上要由拆迁单位按周边建筑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修缮,相关费用由顾某负担,征收单位不再申请执行裁决。协议签订后,顾某撤回起诉。
百年沧桑巨变,几代人繁衍生息,一座老宅记录了家族及城市的变迁,寄托了百姓的乡愁,更是历史文脉的载体。法院跳出补偿调解的思维定势,把握双方利益共同点,形成了双方共赢,既助推了城市更新发展,又尊重了百姓的朴素情感,让“拆迁难题”实质化解,彰显司法人情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通讯员 苏高轩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