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电梯未付款引诉讼?镇江润州法院“就地调解”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5 14:16:00
扬子晚报网9月25日讯(通讯员 润萱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前一段时间,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吕田丹接到一桩案件:某电梯公司起诉业主王某,要求支付8万余元的加装电梯工程款。这起案件看似普通,但当她翻开卷宗、拨通电话,才发现背后是一张由代签名、沟通断层、老人情绪与社区矛盾交织而成的网。
时间回到2023年7月。某老旧小区单元楼内,12户业主中有10户同意加装电梯,顺利通过了意见征询。电梯公司按流程完成审批,与业主签署施工协议,约定了总费用和每户分摊金额。工程很快完工,邻里们对新电梯满怀期待。但只有王某一家迟迟未付款。
电梯公司将王某告上法庭。庭审中,站出来回应的是王某的丈夫老张。他表示,房子从2018年就空着,根本不需要电梯,自己也从来没同意过装电梯!
法庭调查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初业主代表征询意见时,曾电话联系老张,但未获得明确答复。后来,他们的儿子小张代母亲在意见表上签了字。《加装电梯施工协议》上,王某家并未签字。
证据有瑕疵,事实有争议。如果简单判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
“我当时代签字是想着父母年纪大了,将来万一需要电梯也能图个方便。没想到后续因为费用、施工等问题与电梯公司产生分歧。”庭后,吕田丹拨通了小张的电话,而小张语气诚恳,也带着委屈。他解释,当初电梯公司主要依靠业主代表在各户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效率较低,导致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诉至法院。
吕田丹注意到,突然成了“被告”,老人觉得颜面尽失,情绪非常抵触。“虽然没签字,但老张其实并不反对装电梯。”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案子判下去,对双方都没有益处,还会输了一段邻里情。”她判断,此案更适合通过调解化解纠纷。
吕田丹发现,近年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频发,已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的典型问题。“这是个以点带面的好机会。如果化解这个案子,或许能为此类纠纷建立一个解决模板。”
她主动联系小区所属社区,提出联合组织一场“就地调解”。调解当天,电梯公司代表、老张、同单元其他业主、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全部到场。没有庄严的法庭,只有社区的会议室;没有激烈的辩论,只有开诚布公地交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他业主说,“老张,咱们老邻居了,电梯装好了大家确实都方便……”电梯公司表示,“之前沟通不到位,我们也有责任,费用和施工问题我们可以再商量。”社区工作人员则在一旁耐心安抚、解释政策。听着大家真诚的话语,原本板着脸的老张态度逐渐软化。心结,在这场面对面的沟通中悄然解开。
调解结束后,电梯公司主动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案件圆满解决,且此后该社区再未发生类似纠纷闹上法庭。
吕田丹用一场调解,不仅解开了官司的死结,更在电梯公司与业主、邻里与邻里之间,重建了一座沟通与信任的桥梁。“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其最终目的是定分止争、案结事了。”这位年轻的法官助理说,“尤其是家事、邻里纠纷,很多时候大家争的是一口气,而不是那几分利。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口气顺下去,用和缓的方式化解矛盾、修复关系”。
这个故事没有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只有一个年轻的法院人,多用了一份心、多打了一个电话、多走了一步路。她走进社区,坐在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牢骚、理解他们的难处,最终用一场充满烟火气的调解,巧破难题,“梯”升了邻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