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后续|涨知识!关于蟋蟀的这些问题,来听听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的详细解答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7 15:09:00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9月25日刊登了《蟋蟀大量涌入,家住25楼也逃不过!昆虫学者:进入直翅目昆虫爆发期,有趋光性,对人体无害》一文,讲述了南京多位市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反映,突然有蟋蟀飞进家中,最夸张的数量达到上百只。文章刊登后,有部分市民依然存在疑问,为什么只是部分区域出现?蛐蛐到底是不是蟋蟀?如何合理有效的将它们清理出去?……2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金琳教授,请他为市民们答疑解惑。
居民家中出现大量的蟋蟀,为何它们还会挑区域?
金琳教授介绍说,夏末秋初南京部分居民家中出现大量蟋蟀(俗名蛐蛐),是气候、生态环境与蛐蛐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时间段,蟋蟀正好发育为成虫,进入繁殖高峰期。成虫期的雄性蟋蟀会通过“鸣叫”吸引雌性交配,而雌性蟋蟀需要寻找温暖、潮湿且富含有机质的地方产卵(如土壤、落叶堆、花盆底等)。此时,蟋蟀的活动能力和范围达到顶峰,比其他时间段更容易侵入居民居住环境。夏末秋初南京高温渐退、湿度适中,尤其是最近日均温度20-28℃,相对湿度60%-80%,这种环境既符合蟋蟀成虫的生存需求,也利于卵的孵化和若虫存活。尤其雨后,土壤湿润会刺激蟋蟀更活跃地寻找产卵地,增加入室概率。
另外,蟋蟀是杂食性昆虫,居民家中的蔬菜残渣、粮食碎屑、植物盆栽(根茎、叶片)甚至小型昆虫,都能成为其食物;而厨房角落、卫生间缝隙、阳台花盆、储物柜底部等阴暗潮湿的区域,与蟋蟀在野外的栖息环境(草丛、腐殖土、石缝)高度相似,所以蟋蟀更喜欢进入居民家中。
南京特别是栖霞区等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较高,小区绿地、行道树、周边荒地等为蟋蟀提供了充足的野外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导致种群基数较大。当野外食物逐渐减少(如秋季植物枯萎),或遭遇降温等短期环境变化时,蟋蟀会向人类居住的“温暖、有食物”的室内迁徙,形成集中出现的现象。
此外,蟋蟀是夜行性昆虫,白天多隐藏在阴暗处,傍晚后开始活跃觅食、鸣叫、交配,因此居民通常在晚上开灯后发现其踪迹;夜间室内灯光还会对蟋蟀产生一定趋光性吸引,使其更趋向于进入室内。
蟋蟀进入二三十层居民家,都是飞上来的?
金琳教授表示,蟋蟀本身的跳跃和飞行能力都有限,无法直接“跳”或“飞”上高层住宅。能出现在高层住宅中,本质是借助外力迁徙。
最主要路径是“搭便车”,随人类活动被动迁移,这是蟋蟀登上高层最常见的方式,属于“被动入侵”,完全无需自身具备登高能力。包括1)物资携带:高层住户从室外带回的物品,是蟋蟀借助的主要载体,比如从菜市场、超市买回的蔬菜、水果(蟋蟀可能隐藏在菜叶缝隙、蔬果包装中),阳台晾晒的衣物(若晾晒时接触过室外草丛、晾衣架,蟋蟀可能附着其上,网购的绿植、盆栽(土壤中可能藏有蛐蛐的卵、若虫,甚至成虫),快递包裹、纸箱(若在室外仓库、驿站暂存时,蛐蛐可能钻入缝隙躲避;2)人员携带:蟋蟀可能短暂附着在人们的衣物、鞋子上,随人抵达高层住宅;3)借助电梯:蟋蟀在低层楼道、电梯厅活动时,可能因趋暗性钻入电梯,随后随电梯门开启进入轿厢,或误入电梯井道,随电梯的升降抵达任意楼层;也可随人进入电梯,从低层(如一楼大堂、车库)被带往高层。
第二个路径是“阶梯式”攀爬。蟋蟀虽不擅长 “跳跃登高”,但具备较强的攀爬能力(其足末端有尖锐的爪,可抓住粗糙表面)。对于有外部连廊、阳台错落或外墙管线密集的高层住宅,蟋蟀能通过“阶梯式移动”的方式逐步登顶,若高层住户开窗通风且未装纱窗,或门窗有缝隙,蟋蟀便可顺势进入室内。这种方式更常见于中间楼层(10-20层),但对于超高层(30 层以上),单纯依靠攀爬难度极大,多需结合其他外力。
叫的太烦,如何合理有效的将蟋蟀清理出去?
“蟋蟀在家中的危害以滋扰为主,轻微损害为辅。” 金琳教授介绍说,蟋蟀本身并非典型的家居害虫,其危害程度较低。最主要的危害是噪音滋扰,雄性蟋蟀在繁殖期会通过摩擦翅膀发出持续鸣叫,目的是吸引雌性。这种鸣叫声在安静的夜间尤为明显,且具有重复性(单次鸣叫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容易干扰敏感人群的睡眠,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次要危害是可能造成物品轻微损害。
蟋蟀是杂食性昆虫,具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可能对家中部分物品造成轻微破坏。如食物与储存物,蟋蟀会啃食厨房残留的蔬菜、水果、粮食碎屑,或咬破密封不严的米面袋、零食包装,造成食物污染或损耗。还有取食盆栽植物的叶片、嫩茎和根部,尤其对幼苗、多肉植物等小型盆栽影响较明显,可能导致叶片缺刻、植株枯萎。极少数情况下,若蟋蟀缺乏食物,可能会啃食纺织品与纸张,如棉质衣物、书籍纸张等纤维类物品,但通常不会造成大面积损坏。此外,蟋蟀多从室外土壤、草丛中进入室内,体表可能携带泥土、细菌或寄生虫卵,若爬过餐具、食物表面,可能带来轻微的卫生风险;其排泄物若堆积在角落,也可能影响室内清洁。
避免家中出现蛐蛐的核心方法是物理阻隔+环境改善。关键在于切断入侵路径和破坏其生存条件,前者包括:1)安装细密纱窗(孔径≤1 毫米),尤其夜间开窗通风时务必关闭纱窗,避免蟋蟀随光线或气流进入;2)检查门窗缝隙,用密封条、玻璃胶等填补缝隙(尤其是老旧房屋的木质门窗、阳台推拉门底部);3)封堵墙面、地面的闲置孔洞(如空调管线孔、热水器排气管缝隙),可用防火泥、钢丝球等填充;4)整理阳台、厨房的排水孔,可加装滤网,避免蟋蟀从下水道或室外缝隙钻入;5)高层住户在楼道活动时,尽量避免长时间开启防火门,减少蟋蟀从楼道进入家中的概率;乘坐电梯时,避免蟋蟀随人进入住宅。
后期包括:1)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及时清理厨房残渣、餐桌油污,将粮食、零食等密封存放,切断蟋蟀的食物来源;2)定期擦拭卫生间、阳台的积水,避免阴暗潮湿的角落(如储物柜底部、花盆旁)成为蟋蟀的栖息点;3)阳台避免堆积落叶、枯枝、废旧纸箱等杂物,这些易成为蟋蟀的天然藏身地;4)盆栽土壤可覆盖一层碎石或陶粒,减少蟋蟀在土壤中产卵的可能;若从室外搬入绿植,先检查叶片背面、土壤表层是否藏有蟋蟀的卵;5)若居住在一楼或低层,可清理房屋周边的杂草、腐殖土,避免室外种群密度过高而向室内扩散。
若家中蟋蟀已对生活造成影响,可以主动驱避与清理:1)在阳台、窗台等入口处放置干燥的薄荷、艾草,或喷洒稀释的白醋水、家用型低毒杀虫剂(如雷达);2)找到蟋蟀可直接用纸巾包裹后丢弃,或用吸尘器(带吸头)吸走,避免直接踩踏(可能留下异味)。不过随着10月后气温下降,蟋蟀成虫会自然死亡,不会在室内长期繁殖,因此无需过多焦虑。
蛐蛐就是蟋蟀吗?和蝈蝈又有何不同?
金琳教授表示,蛐蛐就是蟋蟀,蛐蛐是蟋蟀的俗称。蟋蟀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蟋蟀科昆虫的统称。而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它们均属于直翅目,狭义上分别属于蟋蟀科和螽斯科。
它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栖息环境和食性等几个方面。形态特征上,蝈蝈体型较大,雄虫体长35-41 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蟋蟀多数为中小型,少数大型,体长一般20毫米左右。蝈蝈各足跗节(爪前的体节)为4节,腹部末端尾须大多粗短;蟋蟀各足跗节为3节,尾须大多长而直。蝈蝈的前翅一般如同屋脊状隆起在背上,左翅在上、右翅在下;蟋蟀的前翅则平放在背上,大多数右翅在上、左翅在下。
栖息环境上,蟋蟀多穴居,常栖息于土壤稍湿润的旱田、砖石下或草丛间。蝈蝈通常以植物为家,多栖息在田野、草丛、灌木丛中。食性上,蟋蟀为杂食性,但一般以植物嫩芽、嫩叶及根为食,属农业害虫;蝈蝈也为杂食性,但肉食性强于植食性,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属于益虫。
鸣声也有区别,二者都包含很多著名的鸣虫,会通过摩擦前翅发声,蝈蝈左翅在上,而蟋蟀多数右翅在上。蝈蝈的鸣声强劲有力,蟋蟀的鸣声小而尖。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