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氧吧|暑假,如何练就孩子自主学习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1 15:49:00
家长求助: 我家儿子五年级,写作业总要催,催急了还发脾气。老师总说他学习不主动,现在放假了,就更难管控了。我该咋办?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这个孩子欠缺的是自主学习力?就像驾驶一辆车,孩子能自己启动、把握方向、会加油门,遇到复杂路况也能想办法应对。自主的核心是自己“掌舵”,而不是靠父母在后面推车。
那么,孩子失去自主性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父母安排、包办过多,弱化了孩子天生的探索与“求生欲”。如,幼儿期追着喂饭,破坏了孩子求生存的本能,可能导致拖拉、易怒、注意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上了小学,父母替孩子穿衣、整理书包等,剥夺了“我能行”的体验。孩子遇难题不是思考而是求助,于是“喊妈现象”普遍存在,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成就感。
暑假,恰恰是补“生活力、静定力、思维力”的黄金期,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呢?
第一步:父母先稳心态,做情绪“定海神针”
女儿期末数学考砸了哭,妈妈千万要忍住“怎么又考这么差”的责备,抱抱她说:“这次没考好,你肯定很难受,妈妈懂了。我们一起看看是哪里没掌握好?”孩子情绪平复后,反而会主动分析起错题来。只有在父母稳定的情绪里,孩子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因此,父母要做一个“耐得住性子”的家长,先深呼吸处理自己的焦虑,再接纳孩子情绪:“看起来你很难过,能跟我说说吗?” 儿子包饺子弄得满身面粉、破皮露馅。妈妈说:“弄坏了没事!包成啥样都是你的作品!收拾干净就好!”全家一起包饺子,孩子包得奇形怪状还煮破了。爸爸笑着说:“哈哈,你这是创意饺子!下次我们试试怎么捏紧点?” 孩子很开心,也记住了下次要捏紧。从包饺子“拿皮→放馅→捏合→迁移”,到解题时“审题→分析→解答→检查”,这就是程序思维。父母要接纳孩子试错,其过程的价值远大于结果。
第二步:放手用孩子,唤醒“我能行”的种子
自主学习力不是“逼”出来的,是在尊重、顺应和享受中“长”出来的。生活独立是起点。停止包办,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物品。开始慢、脏一点没关系,坚持一个月,收获的不仅是生活技能,更是“我能搞定”的自信,这自信会自然地迁移到学习上。根治“喊妈”现象。孩子遇难题喊妈,别直接给答案。引导思考:“题目再读一遍?哪句话最关键?”“你觉得第一步该做什么?”“卡在哪里了?我们一起看看书?” 多次引导,孩子会养成先思考、找方法的习惯。保护探索“野性”。在安全前提下,允许孩子玩泥巴、爬树、拆玩具。这些感官探索是好奇心和空间思维的源泉,远比枯燥说教有效。
第三步:搭建学习“脚手架”,连接生活与知识
去森林公园辨鸟认叶,这是生物启蒙;到菜场算账付钱,这是数学应用;厨房看食物变化,这是化学物理启蒙;观察修理铺工具,这是结构思维。多让孩子感受知识的“用处”和趣味。孩子调皮捣蛋,那就少说教,让他体验一下自然后果。比如把水洒到小伙伴衣服上,别帮孩子“灭火”,等对方生气排斥他,孩子自然就明白“我这个行为的确让人不舒服”。爬山、徒步、骑行、打球,充沛的体力是化解情绪躁动、专注学习的天然良药。人做起事来的时候执行力最强,人静下来的时候感受力最高。安静地观察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杯水几分钟,注意它的细节、颜色、形状变化,或闭上眼睛,专注地倾听周围的鸟叫、风声、远处车声,不评判,只是觉察。
这个假期,不妨每天固定三件事:什么时间读书,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休息,少一点“下不为例”,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生活的“状态感”;父母也不是改掉孩子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家庭系统开始“去波动”“降干扰”,让孩子有机会自主,慢慢享受努力的过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