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里的军民情、家书中的报国志!江苏青少年在红色寻访中厚植家国情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0 15:28:00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由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不朽丰碑励成长”江苏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暑假以来,全省青少年纷纷走进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实地寻访,并通过少年志融媒平台的“薪火相传”江苏青少年寻访抗战足迹研学日志征集活动,上传他们的实践感悟,在追寻历史足迹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纸短情长见初心
“小雨滴”讲解员与雨花英烈“跨时空对话”
在少年志App活动投稿专区,南京浦口琅小明发小学五年级学生王芊语的一篇研学日志《雨花家书中的信仰与传承》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作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小雨滴”志愿者红领巾讲解员,她用真挚的文字诠释了革命先烈家书中蕴含的崇高精神。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芊语同学从爷爷的军旅家书中获得启发,对革命年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担任讲解员期间,她特别关注展馆中陈列的烈士家书,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字迹,既有对亲人的深情牵挂,更饱含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妹妹,你四月二十七的信,我收到了。自从你入狱之后,到现在,整整半年了,我没收到你半个字,今天得到这封信,你想我是多么喜悦啊……” “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拼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一个新生,一定有果敢的毅力,要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和黑暗的阻挫斗争……”王芊语表示,数以万计的忠魂长眠于雨花台烈士陵园,他们的心声,被一封封珍贵的家书承载,成为后来者触摸历史、感悟信仰的独特信物。“参加纸质文物修复夏令营时,当我凝望着它们,我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的那缕精魂,隔空与我们这些寻访的队员对望,告诉我们勿忘前世之事,开辟后事之师。” 王芊语表示,正是无数先辈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才书写出今日的和平与安宁。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从这些浸透信仰的家书中汲取力量,将那份不朽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一枚弹壳见证烽火岁月
黄桥烧饼里的军民鱼水情打动少年心
“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颤抖着,却依然选择向前。”海安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刘氨安在参观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后,在日志里写下这样的感悟。展柜中一枚“边缘有明显磕碰痕迹”的锈蚀弹壳、电子地图上密布的“烧饼摊”标记、军旗上”凝结着暗褐色的斑迹……透过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实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这面残破的新四军军旗是通讯兵小张用身体护住的,敌人的炮弹袭来时,他扑在旗帜上,牺牲时手指还紧紧抠着旗杆”“战士们一手持枪,一手攥着还热乎的烧饼冲锋”……在讲解员讲述中,他了解了黄桥百姓三天三夜赶制二十万斤烧饼支援前线,“为什么课本里说‘黄桥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刘氨安在日志中这样回答:“那些揉面的手掌、送粮的脚步、护旗的胸膛,共同筑成了最坚固的防线。”他的文字生动再现了黄桥战役中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这场跨越时光的精神对话,也让他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勇气与信念。
据悉,“薪火相传”江苏青少年寻访抗战足迹研学日志征集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登录少年志App即可参与投稿,稿件审核通过的选手均可获得活动电子参与证书。期待更多青少年走进身边的红色场馆,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用行动传递信仰的力量。
少年志编辑 王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