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④|郑少愚:永不归航的“红色飞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6:40: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南京紫金山北麓,苍柏翠松环抱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里矗立着31块英烈碑、178座墓碑,共镌刻着4313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本集《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中,2025年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南京东南实验学校的尤子墨和同学组成了寻访小队,一同探寻中国共产党员、“红色飞鹰”郑少愚的英雄故事。
郑少愚的信仰选择
从航校高材生到中共地下党员
郑少愚,原名郑士玺,字少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国家危亡,同胞受辱,郑少愚决定参军,抵御外侮。1932年,在父亲的鼓励下,郑少愚考入笕桥航校第3期。在航校期间,郑少愚学习刻苦外加天资聪颖,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最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准尉飞行教官。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宣讲员王瑾介绍,1935年,随着同乡兼好友胡春浦来到杭州,郑少愚的人生信仰与思想方向开始转变。此时的胡春浦,已是上海中共中央军委特科成员,他奉党组织的命令,专程前来做郑少愚的思想工作。胡春浦回忆说:“因为我们原来就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所以很快郑少愚便写了入党申请书。”后经组织批准,郑少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郑少愚入党后,积极研究战略战术和飞行技巧,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空作战手段,帮助红军逐步地走出被动挨打的局面。1937年2月,郑少愚写信告知他的好友罗英德:“为准备对日作战,我已向校方请求调赴部队。”1937年8月14日的笕桥空战中,时任第4大队第22队分队长的郑少愚与21队队长李桂丹协力击落1架敌机。据战友张光明回忆,同年8月15日的战斗中,郑少愚表现极其出色,曾单独击落1架日军89舰攻,并与李桂丹联合击落1架日机。此后,郑少愚还参与了武汉、徐州、兰州、南昌、马当、九江、璧山等地的多次空战,他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战绩,更磨练了意志与毅力。在对日作战中,他一次次负伤,又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回到战场。1938年2月18日的武汉空战中,郑少愚在战斗中遭敌机多架环攻,机上的操纵线被打断,飞机成了尾旋状态,他极力改正,以高超的飞行技术,将飞机迫降到机场,最终化险为夷。
驼峰航线洒热血
“红色飞鹰”从此永不归航
在寻访过程中,2025年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尤子墨还注意到,郑少愚不仅英勇作战,还坚持探索钻研,曾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宣讲员王瑾进一步介绍,早在郑少愚担任准尉飞行教官期间,就曾在《空军》杂志上发表题为《驱逐机攻击重轰炸机之研究》的文章。此后在抗日作战的间隙和养伤期间,他还坚持读书,力求深造。1940年春,郑少愚在养伤期间,他还坚持学习,顺利考取了空军参谋学校,以第一期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毕业论文中,他详细策划了中国空军的建军问题。
1942年4月,郑少愚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卡拉奇接收美国援助飞机。返回昆明途中,在著名的“驼峰航线”靠近印度泽波尔地区时,飞机突发故障,郑少愚不幸壮烈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保家卫国的征途上。噩耗传来,好友胡春浦十分伤心,他以“南波”为笔名,在《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写下了《怀少愚》一文。文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党对失去一名优秀中共地下党员的无比痛惜之情。
“如今,郑少愚的名字永久地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的英烈碑上,永久地留在中国空军抗战史上!”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薛莲告诉同学们,郑少愚虽然没能等到新中国的成立,没能亲自代表新中国的空军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但他所代表的第一批红色飞鹰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解放,为民族的独立,为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顾茜敏
拍摄 张华纬 潘菲
剪辑 张华纬
美编 王亚男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