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大范围闷热持续 盘点热射病八大误区助你远离“高温杀手”
来源: 中国天气网
2025-07-07 15:12:00
中国天气网讯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高温桑拿天气,网友吐槽“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山东、河南等地还发生了人员中暑案例。这种桑拿闷热天气还将持续多久?中暑就是热射病吗?中国天气网为你一一解读,了解关于热射病的八大误区。
中东部大范围闷热持续 10日前后北方多地炎热再度升级
昨天(7月6日),我国高温范围依旧广泛,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等地出现35至38℃高温天气,山东南部、河南东部、苏皖北部等局地达到39至41℃。受高温闷热天气影响,近期有山东青岛、淄博、河南郑州等地多地出现人员中暑的情况。
今天,华北南部至江南、新疆等地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其中新疆南疆盆地和吐鲁番、河南大部、山东中西部、安徽、江苏、湖北大部、湖南东部和北部、江西、福建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新疆吐鲁番盆地、山东西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明天,北方受到高空槽东移、南方受到台风北上影响,高温范围将暂时收缩。不过,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不断上涌,中东部大部地区湿度较大,闷热的天气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多地体感温度也能超过35℃,夜间最低气温也仍然较高,一天到晚闷热。
预计明天夜间起,副热带高压又将加强西伸,且位置偏北,10日前后华北、东北甚至西北地区东部都将在其掌控之下。届时,北方闷热将再度升级,大城市中,哈尔滨、长春、沈阳最高气温都能达到33、34℃。其中,沈阳9日和13日还可能会出现高温,最低气温也能达到24至25℃,且湿度较大,焖蒸感十分明显。
热射病可致死 盘点8大误区助你安全度夏
近期,我国中东部多地持续出现闷蒸桑拿天。高温酷热天气下,中暑人数攀升,甚至可能引发热射病。热射病就是中暑吗?出现热射病症状及时降温就可以了?不出门,就不会得热射病了吧?中国天气网盘点关于热射病的8大误区,盛夏时节助你远离“高温杀手”。
1. 热射病就是中暑,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炎炎夏日,中暑常常发生,大家觉得喝点水、降降温就好,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中暑也分几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并非引发体温升高这么简单,而是产生一系列可怕的生理反应,患者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普遍的死亡率可达到50%-70%,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死亡率会高达80%。
2.出现热射病症状,在家降温即可?
中暑一旦发展到了热射病的阶段是极其危险的,热射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以及对症治疗,一般在家中能做到的散热、通风等仅是体外降温,对于热射病的救治远远不够。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不要犹豫,及时拨打120,尽快送医。
3. 在室内,不会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像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也容易出现热射病。
4. 不做剧烈运动,就不会得热射病?
很多人认为,热射病一定是高温下剧烈运动才会产生,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指夏季剧烈运动者、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后者常见老人、婴儿、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2022年夏季,山东就发生了产妇“坐月子”期间捂热,最终因热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
5. 测了体温不高,就不是热射病。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这里提到的核心温度,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而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是体表温度。直肠温度最高可以比腋温高出2.1℃,当体表温度尚属于“低烧”时,核心温度有可能已属于“高烧”。因此,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可做参考,不能完全作为诊断热射病的依据。
6. 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
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因此,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免延误治疗。
7. 高温天,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
吃冷饮并不是预防热射病的好办法,要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包括白水、盐水、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的饮料。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会让身体失去水分,并不建议喝。大量进食冷饮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因此不是预防热射病的首选。
8. 女性体质弱,更易得热射病?
通常来说,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如室外高温作业者、炼钢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因此提醒广大男同胞们,切不可因为自己体能好就对热射病掉以轻心。
热射病死亡率高,因此预防的意义大于治疗。中国天气网提示,炎炎夏日要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或活动的时间,必须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晒避暑措施、勤补水。当出现早期中暑症状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展成热射病。而一旦出现热射病症状,要紧急送医抢救。(设计/魏来)